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雪梅 《老友》2015,(2):46
四喜芦笋材料:芦笋200克,蘑菇100克,香菇10朵,冬笋100克,胡萝卜半个,姜片、植物油、香菇精少许。做法:1.芦笋洗净切成寸段,蘑菇、香菇、胡萝卜洗净切成薄片;2.冬笋去壳煮熟后切片备用;3.芦笋段放入开水里煮,直至颜色变成鲜绿后捞出;4.锅内倒油烧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以“诗豪”见著唐代后期诗坛 ,① 纵观其人情诗性的发展生成 ,佛禅的影响既厚且大。从前期唐诗的“士宦禅隐”到后期唐诗的“贬官禅悦” ,刘禹锡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皆因其对佛禅命意深切独特的颖悟与理解 ;世界呈示的“恒在性” ,使诗人悟到“悟不因人 ,在心而已” ,佛禅之于时空的超越 ,旨在见性归心 ,有此依傍 ,诗人笔下的物事就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透辟的佛理加上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使刘诗渐渐起了议论因素 ,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变化 ,“似议非议 ,有论无论” ,唐诗发展到刘禹锡时代显露出唐、宋诗缓慢过渡的种种征兆  相似文献   
3.
宗炳阐发的"含道暎物"与"澄怀味象"是两种感物方式.由这两种感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4.
甲鱼的肉味鲜美,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长期以来即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近年来甲鱼的市场价格一涨再涨。现在一些大城市甲鱼价格已达每公斤250-400元,即使中小城市也达200元以上。在野生甲鱼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人工养甲鱼可收到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若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小池,养甲鱼100只,将获利1000元以上,甚至高达2万元。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世界著名、知名的饮食类纷至沓来,迅速登陆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又增加日本和食、韩国泡菜,中华饮食却还在"世遗"门槛之外,如此刺激,化作理性,化为行动之举,必定后"机"而勃发。中华饮食的申遗之诉诸行动,首先需要进行反思,只有以充分的理解、提升、总结为基础,找到中华饮食与域外诸国所不同者、所精致者,方为我中华饮食之"本味"。同时,还可为五洲四海所分享,且有益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方为良策,始成良机。若为之,"本体反思"可作为策动"申遗"的前期,而"本味反哺"则可概括我中华饮食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结识赵光品先生,始于结识其书法艺术。苏东坡有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光品之书法,初于端庄隽秀,一路用功,得其方圆兼备之法,尽现舒展潇洒之意,注重笔画之轻重、缓急、圆方、动静、刚柔,形成古拙朴茂、典雅灵动之美。厚重处蕴育着静而博大之势,无雕饰而露纯朴,去妩媚而显刚正。如晨闻嘹亮的号角,战鼓连天,壮士临阵,披盔戴甲,慨当以慷,充满阳刚之气,让人振奋;又  相似文献   
7.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专指不好气味义。从气味义上位词到专指不好气味义的演变有语言的共性,不仅汉语中如此,英语中"stink、Smell、odor"的演变也如此。梳理"臭"及"stink、smell、odor"的演变对应关系对汉语古语词的教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驱邪纳福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发生语言学的转向后,现代解释学开始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既是意义的理解与诠释问题,又是情感意味的体验与品鉴问题。但西方文学解释学一贯执著于符号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探寻,陷入意义的迷宫。中国美学历来将诗歌的审美意味品鉴看得高于意义的诠释和意象的关照。文学欣赏依据意义——意象——意味三层次递进,"味"属最高层次。通过对诗味论所蕴含的解释学思想的探索,印证中国解释传统可以与西方传统解释学成为互为补充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