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里兰卡是一个文化和宗教多元的国家,是僧伽罗人、泰米尔人、摩尔人、伯格人以及其他少数族群的家园.僧泰冲突由来已久,两族的矛盾最终演变成长达26年之久的内战.历史地看,两族之间的矛盾是多维的,既有西方殖民之前就存在的紧张关系,也有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患,而独立后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更是激化了矛盾.  相似文献   
2.
僧伽和尚是初唐一位传奇式的佛教人物,因其生前在泗州一带传法,被后世尊奉为“泗州大圣“.自唐宋以来,关于僧伽的传奇故事和神异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一大批佛教居士的推动下,历经唐、宋、明、清,更形成了全国性的僧伽信仰.僧伽信仰作为一种宗教现象,是佛教与中国居士阶层特别是唐宋的居士活动融合的产物,唐宋的居士佛教造就了僧伽信仰.  相似文献   
3.
唐代泗州普光王寺开山祖师僧伽大师,在其生前灭后有着神异之迹,在当时就被帝王和佛教居士、名人所推崇,后来在民间演化成为淮河水神。本文认为,帝王的崇信、文人名士的吹捧以及泗州的地理位置是泗州大圣信仰兴起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颇梨”等词语以及疑问副词“将非”、疑问语气词“耶”和“乎”、被动句等语法现象的考证,得知该经的翻译者不可能是支谦。此外,该经独特的外在结构也使其在形式上与支谦所有可靠译经有明显区别。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文体结构特点三方面的论证得出如下结论:《菩萨本缘经》的撰集者目前尚无法确知,译者不可能是支谦,其翻译年代应晚于三国时期,可能在西晋之后。  相似文献   
5.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为一代高僧,其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而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实际上就是在他深厚佛教底蕴的基础上,讨论了佛教在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历史往往被描述为一个个僧侣的历史,大众特别关注那些被挑选出来的"杰出"人物。笔者建议采取另一种方法,即关注本地的微型社区,把小型尼众道场带入研中心,倾听那些比丘尼闻所未闻的声音。基于档案研究和在四川进行的广泛田野调查,本文将呈现一部另类历史:"不知名"的比丘尼成为主角,边缘成为典范,并依次重新定义"卓越"(eminence)这一概念。本文所研究的尼众道场位于大成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近现代名为郫县、温江县、华阳县、成都县,和成都之外的遂宁、内江区域。  相似文献   
7.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稜稜,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予落泊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藏学研究的热潮,藏族文化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对而言,分属民俗领域的服饰文化研究却相对薄弱,2011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玉琴博士撰写的《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可称是较全面系统研究藏族服饰文化的专著。一、综合系统,体例新颖《藏族服饰文化研究》立足于藏族服饰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从整体研究的视野来考察藏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全书共六  相似文献   
9.
"罗刹"母题下演绎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佛本生故事,"罗刹国"系列是之一,后与古史相融,成为斯里兰卡国僧伽罗民族创世神话。分析该系列佛本生故事的源流及意蕴,其宗教叙事与僧伽罗创世古史发生的勾连,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究"罗刹国"系列佛本生故事对僧伽罗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僧伽服饰传到中国汉地后,历经朝代更替,在汉地自然因素和本土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僧伽常服的制式与穿着方式,与印度僧衣相比较,出现明显的改变。汉地僧伽常服作为佛教服装的一个类别,已不只是僧伽区别于普通人的身份标志,也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