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366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40篇
理论方法论   204篇
综合类   1644篇
社会学   375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使用大量隐喻,"战争"隐喻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美即战争"与"爱即战争"。诗人以"战争"为始源域,结合"战争"这一人类活动的特点,通过"战争"概念来描写、构造"美"和"时间"以及两者中人与时间、人与人冲突与对立的关系,着重表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与抗争、过程惨烈,表现了要留住美的不易、得到爱的艰辛这一思想观点。在这一隐喻系统中,无论是始源域还是目标域,其内容都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中心,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隐喻的使用使诗歌在内容表达上更具连贯性,主题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问题不仅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地方政府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不是简单的住房市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城市有限的公共资源(空间资源、财政资源等)、政策建构主体的权威、强势利益主体的态度、政策落实的差异等现实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抑制了将农民工纳入保障房体系的可能性。因此,应该将保障房看成是城市准公共产品,借助公共产品的相关概念,分析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住房体系的制度困境与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3.
4.
5.
6.
池莉 《人民周刊》2020,(3):88-88
隔离就是战争!战争必须让愚蠢无知廉价的爱与情走开!2020年1月22号夜,武汉三镇,这夜注定无人入睡,或者,很难入睡。这是一个非常的夜晚。在将近23点的时候,单位突然来电话,紧急通知:从明天起,武汉市民实施隔离。也就是说,市民们都将以自己家为空间单位,隔离在此,度过隔离期14天,也就是新冠病毒的最长潜伏期,以确定自己是否染病,也可以由此暴露和甄别出其他染病者。  相似文献   
7.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以及10年经济制裁,给伊拉克带来了什么?真是不看不知道,如今的伊拉克已是满目苍夷,基础设施遭严重毁坏,直接损失达1200亿美元,人道主义状况惨不忍睹,社会生活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8.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 ,不仅要对营利性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研究 ,而且更需要探讨政府的公共产品、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的问题。因此 ,开展公共管理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了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 ,特开辟公共管理论坛 ,本期推出了一组论文 ,希望更多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办好公共管理论坛。  相似文献   
9.
WTO的大门终于对中国打开,入世是对中国政府的最大挑战.因为WTO实际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这些规则绝大多数都与政府的执行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有关,所以研究WTO框架下的政府职能和作用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