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豪飞 《船山学刊》2012,(2):119-123
方以智于明亡后遭遇坎坷,屡经生死劫难,知永历小朝廷无可作为,自己亦不得施展抱负,于出仕与归隐的两难抉择中萌生出家遁世的念头。当清军攻克广西平乐,定要捕获方以智,于此情境下方以智薙发披缁而出,以免无辜,此或为权宜之策。然以智不屈于清帅威逼利诱,清帅只得听任其为僧,至此最终皈依佛门。逃禅是其必然的选择,精神得以彻底解脱。虽然身在佛门,但他表现出内儒外释的思想和行为。其生平经历反映易代之际明遗民的民族气节、苦难历程和精神操守,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的生平,学界尚有一些问题未完全澄清.在研究他的相关论文论著中,一些错谬之处被广为引用,而这些问题与赵孟頫出仕元朝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辨明赵孟頫生平事迹中尚未澄清、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很有必要.本文主要考论了三个问题:赵孟頫在南宋是否真正出仕?赵孟頫的婚姻状况、赵孟頫的子嗣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彝尊是清初文坛一流大家,作为诗人他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作为词人他是浙西词派宗主。出仕清廷是朱彝尊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选择,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转折点。出仕清廷对朱彝尊的诗、词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仕后,朱彝尊的诗歌风格发生巨大转变,与此同时,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唐代“处士”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对隐士有多种称渭,皆各有侧重,处士作为古代隐士称谓之一,原意指居处于家中,从未有出仕经历的士人.然而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详细考察唐代处士称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唐代官制的复杂和处士概念的泛化,同时可窥见唐人价值观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由于受到国势颓败、家园沦丧的痛苦煎熬,产生了严重的出世思想,把家由宜阳三乡迁到了登封少室南原。寄情山水,学佛问道。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在家乡沦陷、人民痛苦、国家忧患三件大事上不能释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促使他在隐居中还屡屡参加应试。居家登封的九年,元好问虽是在出世和出仕两种思想矛盾中度过,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6.
出仕与归隐是我国古代士子所面临的人生选择。晚明随入学生员数量增多,众多士子沉滞,科举陷入危机,大量山人群体涌现,陈继儒便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个。通过对晚明特有的世风世态和陈继儒仕隐人生轨迹之把握,可以深入研究其仕隐生活及心态。  相似文献   
7.
赵孟颓以赵宋宗室的身份出仕元朝,其诗歌创作展示了他一生徘徊于出仕和归隐之间曲折多变的心路历程。其心路历程大致可分为惋惜亡宋,渴望出仕;直面现实,积极出仕;热忱参政,忠直报元和激流勇退,向往归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莽秉政以降 ,士风大转 ,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隐逸之风浸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基因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追求。本文对两汉之际隐士作一个系统的量化分析 ,进而得出仕仍是中国士人生命的基调 ,退隐只是针对于出仕的挫折而兴起的一种暂时性生活态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以往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吴澄的理学成就,而对吴澄的人生经历重视、研究不够。吴澄生于宋末,在元初隐居乡间近三十年后,虽三次出仕,但又都很快辞官归隐,这种人生选择是耐人寻味的,从中可以看到吴澄的志趣及其思想,看到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吴澄的人生选择,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吴澄的认识,丰富对元代文人心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传统文人行为逻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也谈朝隐与东方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生命追求。东方朔将朝隐相互融通 ,解决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为士人实现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