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莉 《兰州学刊》2008,(7):158-161
作为晚清早期的驻英公使,薛福成在出使之前,其外务历练和见识已颇为不凡。在“马嘉理”案件中析形势,定策略,使案件“及时议结”;及时抵制了朝中任赫德为中国“总海防司”之议,防止了中国应有主权的外溢;定计速平朝鲜乱事,使日本“无所逞其志”;亲自部署和指挥浙东抗法战役,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其丰厚的外务历练和闳远见识维护了中国应有的权益,并构成了他被举荐为驻外公使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再次打通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不但名垂青史,而且也被后世广为赞颂。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公元七三年,汉明帝十六年,朝廷派代理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来到鄯善国时,鄯善王对待班超礼节周备,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怠慢。班超从中看到了问题,就对随从来的部属  相似文献   
3.
黄进华 《晋阳学刊》2007,(2):102-106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宇文融括户者颇多,已经累积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学者从组织体制的角度对这次括户进行深入考察。在括户期间,宇文融建立了一套以“判官出使制”为核心的新型组织体制,成为唐代财政体制演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离骚》的两次上天,实际是象征屈原两次到达秦国的外交活动,并企图在秦国寻找出路。这一是取决于屈原的现实身份,屈原作为外交大臣的楚怀王时代,大半时间与秦国是友好的,而且屈原对楚怀王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使他很难违抗楚怀王的意志而反对秦国。其次楚国秦国渊源极深,秦之著名将相大臣甘茂、穰侯魏冉兄弟、宰相李斯都出生于楚国,秦昭王母亲、秦孝文王王后皆是楚人。再一个是秦国对外国客卿的宽容态度,用人不问出处,唯才是举,对屈原也有巨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因“马嘉理案”,郭嵩焘被清廷作为首任驻外大使派往英国;在出使期间郭嵩焘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等人进行了大量的交流,通过交往他对当时日本国内改革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维开元后期的"入蜀游",被学者断为已难确考.余以为,王维入蜀游当是开元十八年春从大散关入蜀,经梁州、梓州、果州、夔州,在夔州地域经过一个夏季、秋季、冬季,翌年春经巴峡、襄阳、商洛返回长安.其"嵩山隐居"以诗意疑在登封大金店附近."受制出使"新秦郡、榆林郡,时间当在天宝四载春,出使南阳当在天宝四载下半年.  相似文献   
7.
《中州学刊》2010年1期发表的常法亮《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一文,由于作者不谙唐代的有关典章制度,以及存在着文献学功底欠缺、想当然下结论、没有读懂原诗等多方面的弊端,因而所分析的王维入蜀游、知南选、受制出使南阳等开元天宝间的行迹,全为错误。文章就该文的这些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评析,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出使郎官与地方监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官出使是唐朝出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前期郎官出使"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虽然带有一定的地方监察性质,却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过安史之乱,出使郎官被赋予的地方监察使命在许多场合是特指的,说明唐后期中央从制度上把出使郎官纳入了地方监察系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唐朝郎官本是皇帝的"腹心之臣",二是出使郎官作为"制使"具有特定的权威,三是唐朝后期中央出于加强制约地方分权势力的政治需要.唐后期中央集权趋于衰弱;方镇割据势力日益加强,出使郎官对地方的监察收到多少成效,值得怀疑.不过,唐后期出使郎官被正式纳入地方监察系统,仍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宋代与周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交往频繁,留下了不少出使诗词。使辽词和使金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相应地也会有各自的特点,使金词较使辽词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在艺术手法上较多地运用题序和典故。将同时段出使词与出使诗对比可以发现,作者用诗记录了出使之行的大事件,而在诗文中不曾抒发的感情在词中得到展现,充分体现了"诗言志,词抒情"这一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