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79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1137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高明卓异之处,在于他能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即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刘勰认为一代文学的新变,既要接受"世情"和"时序"的影响,也要善于从传统文学中合理地汲取养分,因此,他主张"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我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美学著作.它高峰挺峙,使其前代后世的文论均难望其项背.但是,在对于民间文学的态度问题上,刘勰却表现了他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于《诗经》中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轻视态度,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使刘勰形成这一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宗经》一篇,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宗尚。而对经书的崇尚,乃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时期的文人所普遍遵循的传统,并非刘勰的个人所为,更不是其独家的发明。那么,作为文论家的刘勰,其宗经与一般儒生经师的宗经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在研究楚辞时,运用了以意逆志法、多重比较法、举借概括法等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法。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成功实践,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新经济生活的模范区、建设先进文化的楷模,为中共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对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研究主要涉及民主建政、发展经济、建设新文化、当代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绘画艺术的基本技能中 ,视觉记忆是智能的核心。绘画艺术视觉记忆的实质是在形象中寻找艺术表现的属性 ,通过艺术语言的描述对客观事物形象进行记忆。绘画学习的过程就是视觉形象的造型知识化为记忆 ,并转化为表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
刘勰所讲之“道”,有道家的自然之道,《易传》的神理之道,儒家的政化、修身之道,诸子的学派之道,魏晋的玄学之道。他的“原道”,本在于“论文”,而刘勰之“论文原道”,主要是要求创作走自然之道,也在于纠正当时“浅而绮”、“讹而新”的文弊。并为后来韩愈之原道、柳宗元之论道,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浪漫主义有继承(如浪漫主义精神),有发展(如某些浪漫主义手法),也有扬弃(如“夸诞”),从而形成了自己一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而这种“同”和“异”又自有其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和文学意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学批评有别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以德为本”的文学批评。贯穿刘勰文学批评始终的是“以文为本”的精神,“文”是刘勰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方法论依据。刘勰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精神是我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