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1.
何跞 《社科纵横》2014,(8):131-134
元代文人心态整体上有重利的倾向,而且伴随着人欲的张扬。这主要是基于自身存在和功利的考虑,以及欲望的增强和表现直接。利欲的张扬使文学创作整体上有走向直白的趋势。文人们从被拔高的境界雅尚回归到基本的人情利欲,有求真尚实和不矫揉作伪的因素,其内在的实质还是人情的显扬。而在这种心态笼罩下,元代文人多走向纵欲或者佛道思想,以求得宣泄或者中和,这也影响到元代文学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2.
论利育实践     
从道德心理的视角探讨我国当前利育实践 ,即利欲观教育的现实开展问题 ,笔者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维度着手有分工、成体系地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理学家们提出了系统化的道德修养学说,代表了各自修养论的分野。诸家不同的修养主张,丰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论,也拓展了道德修养实践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4.
骂人本是一种发泄心中怨气的不文明行为,可在安徽亳州市却有个老年“骂人团”,专门靠帮他人“闹事”谋取利益。三年内,这个“骂人团”“摆平”20起纠纷,牟利近30万元,让人看到“夕阳红”变成了“夕阳黑”。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人最终自食苦果,活生生把自己骂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罚金刑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罚金刑应该改革的观点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我国刑事立法和理论研究在本质上没有把罚金刑作为真正的刑罚看待,即对罚金刑的特殊性功能重视有余而对其一般性功能认识不足,导致了罚金刑在适用范围、适用方式上的片面性。中国罚金刑应该扩大适用,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但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来确定其改革方向:即中国的罚金刚必须向轻缓方向发展、应以独立适用为原则、以较轻犯罪作为主要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6.
利欲观是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普遍肯定好利是人的本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具有的经验务实精神;二是对人之好利本性的态度从历史早期的多元共存演变为中后期的一元独尊,封建专制在这种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是言利与言义常密切结合,不乏先利后义论,但先义后利论恒居主流。中国传统思想家普遍惧怕公开言利,从根本上讲是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产力的狭隘性与脆弱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利欲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欲观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利欲观褒贬不一。孔子利欲观包括有志于道、据于德、立于仁、合于义、敏于事等基本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境下,孔子利欲观仍具有警示、启示和规教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觏与胡瑗是北宋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但二人就“礼与情”即礼义与利欲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具体表现在情之善恶、礼与情之关系以及礼义与利欲之关系等方面,他们对后世儒学的影响也有极大不同。究其实质,仍然是主内与主外之争。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仁学思想对个人幸福的理解并没有把物欲与德性相对立,也没有否认个人幸福的主体基础和外部社会条件.仁学中对于幸福的获得与评价,是需要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过程、对利欲的合理理解以及超越的德性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并且对幸福的体验与获取是一个在人生当下不断践行的过程.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纯粹德性之福,也并非技术操作意义上对具体生活规则的总结,它是以追求“仁”性为基础的生活之路.或许可以这样说,孔子仁学对于幸福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以仁为内在基础而不断践行的生命过程,它既给予人超越的魅力,又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