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人们习惯称他为“船山”。比如,他的著述篇目,称作《船山著述目录》;他的著作集,刊作《船山遗书》、《船山全书》;他的生平事迹年表,题为《船山公年谱》、《王船山先生年谱》。为了纪念他,许多地方修建了“船山祠”,为了研究他的思想,海内外成立了各种以“船山”命名的学术性团体,等等。总之,三百多年来,“船山”别号与王夫之本名一同流传,为学者乃至世人所熟悉。那末,“船山”这个别号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船山”别号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后…  相似文献   
2.
黄钰生(1898—1990),湖北沔阳人,字子坚,中国现代大教育家,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名人。此言并非虚妄,可从一文献细节得到印证:1936年出版的工具书《古今人物室名别号索引》收录了他,却不见闻一多、郑天挺之名。出于特殊的原由,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突然变得阒然无闻。世纪之交以来,随着“西南联大研究”在海内外“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网上检索“黄子坚、西南联大”,反馈条目上千,在无数回忆研究文章中,与黄钰生并列的都是现代文化史上广受尊崇的大家名流。  相似文献   
3.
近代巴蜀诗人李士棻曾被曾国藩誉为“太白醉魂”,为曾府门下“四川三李”之一,其诗作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然李氏仕宦不显,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关注不足,学界近年不多的相关研究,多围绕国内所存的文献,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艺术分析,对诗人的生平介绍多简单略过,没有严谨的考证,目前仍然很有争议。通过搜罗国内外现存典籍,综合目前所见李士棻本人著述,辅以晚清近代重要报刊《申报》和与李氏有交往的朝鲜文人文献,考证其生卒年及别号,冀为今后的相关研究解决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黎 《南都学坛》2009,29(1):47-50
室名别号,一般为使用者自己所取。对使用者而言,室名别号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对自我的体认,二是对自我体认的表达。室名别号产生于东晋之前,盛于明清,其与东晋以前文人隐逸风尚相联系,彰显了文人独立的人格精神。文人有意识地为自己取室名别号是一个编码过程,读者解读室名别号则是一个解码过程。室名别号所蕴含的意象,往往是文人毕生精神的寄托。因此,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室名别号,是对文人心路历程的解读。从徐渭的室名别号切入,我们可以看到徐渭人生的悲苦与喜乐,他对于自身身份的设定,"布衣"或者"道人",得意与失意,寥寥数字之间的寄寓与向往。  相似文献   
5.
龙翔  泉明 《中外书摘》2011,(7):69-72
溥侗,号西园,“红豆馆主”只是他的别号。但别号越叫越响,竞有人只知道“红豆馆主”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而不知溥侗、西园为何许人,犹如有学生问先生:成吉思汗棒还是铁木真棒?  相似文献   
6.
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宋代 ,文人士大夫多用“居士”名其别号 ,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宋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宽松、舒适的 ,但受到的思想束缚和精神压抑又是沉重的。文人士大夫们既不想失去世俗的享乐 ,又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便需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而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由“形隐”向“道隐”的精神化转向、儒释道三教义理的统合及禅宗世俗文化倾向的增强 ,正适应了宋人的精神需求。于是 ,宋人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 ,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仕隐观 :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 ,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当日文人士大夫纷纷以别号“居士”相尚 ,即是这种处世心态和行为模式的典型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12,(1):68
别号去医院打针,一个小护士,可能是实习的,比较紧张,拿针头扎了我十下都没扎进血管。我咬着牙说:"大姐,你姓李吧。"她说:"你怎么知道?"我说:"很简单,因为你一看就是传说中的李十针(时珍)……"  相似文献   
8.
别号不同于绰号、徽号、法号等,它是由自取或他人提示而自己首肯的名号。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决定了别号的产生与盛行。对中国人来讲。人须命名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个标识的作用,而是意关治平之任的大事。而对迷蒙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则显示出别号产生的图腾与禁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人口众多,重名过多,改名不便,姓名的指称功能严重削弱.《复兴姓、名、字、号修改身份证条例》一文建议复兴传统的字和号,但文中对传统的字、号礼俗颇多误解.本文从字与号的来源、内涵及名、字、号的使用场合等角度,对传统的字、号礼俗略做论述,辨析了其错误及原因.并指出,传统字、号礼俗在今天已不为人熟悉,复兴字、号的建议应该谨慎,也恐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