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构想与全球性战略,需要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否则会偏离本真抑或成为盲目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人以"类本质"而存在,类本质使"人类"成为可能,类的依存性进化,使人类共同体成为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的"共同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类行为与非人类存在、理念善与制度善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命运",人类命运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大势与机会,马克思主义为此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哲学分支学科,既需要直面社会中的具体道德问题,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诸多前提性的追问。这样的研究始终以实现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的辩证统一为目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王雨辰教授的新著《伦理批判与道德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就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本书以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范围,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分为应用伦理和社会伦理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根除"四风"顽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要做到"五个新"。第一,学习教育上要有新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闸门"不紧,行为作派就会"漏风",活动效果就会"打折"。一是要通过学习教育,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性和紧迫性有新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前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流派中,由许多是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诸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故也存在着一派名日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但这一思潮的研究似乎从其产生之初就受到某种程度的"诟病".深入思考其原因,在于这一称呼中包含着"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种思想倾向,而现有的研究似乎没有充分体现出"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所应有的理论性,即没有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理论高度去思考问题.在我看来,二者的结合应该代表一种哲学上的理性思考,一种面对时代问题所做出的真实思考.具体说来要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潮就应该首先对其特有的问题意识、前提性问题、思维方式及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从整体视野来宏观地把握“两型社会”建设内涵的哲学依据,有助于拓宽“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人口因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合,在我国必须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切近基础;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立法机关要适时创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方式,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关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围绕其主题而展开新一轮思想解放,为此更新观念和创新理论,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灵魂;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主体,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因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本质或核心.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用"细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用个人生存意义的"生活界"否定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客观规律,是西方消解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把价值评价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既是马克思开拓的学术话语权之路,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司法对弱势群体倾斜性保护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社会科学家》2008,1(3):68-71
法学应当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已成共识.但在讲究"司法中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领域能否探讨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疑问.蒙着眼睛的司法女神Justitia是否应揭开蒙眼布,承认弱势群体并对其加以倾斜性保护,是当前研究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