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尽管金圣叹的“三境”说、“动心”说与西方“接受理论”、“移情”说名称有异 ,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所侧重的方面也有不同 ,但它们之间确有许多一致之处 ,显示了中西文论家具有共同的文旨诗心。这为中西诗学的互照互释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际上已成为我院概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概论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探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动脑思考,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能积极的行动起来,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与非人相区别的、以"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沿着"四端"向"四德"不断充扩的向善之心。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向度不可动摇。此心虽然生而具有,但并非圆满自足,须通过意识自由和行为自觉缓慢培养,令其渐次成长,连续不断,由小到大,以止于至善。心之所向叫志,坚持此志不变,叫"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二者互为制约,须"持其志,勿暴其气",所以孟子主张养气。告子的不动心是指接受了某种外在律令,将心托付于此,从而信念坚定,不再改变。这种外在律令缺少人性基础,往往以"言"的形式出现,是非曲直难辨,所以孟子提倡知言。知言以持志为依据,养气以至善为目标,持志为心之所向,至善为心之所成,如此,则心、言、气之关系明矣。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能深深吸引住学生,也就是要让课堂精彩到使学生动心的程度,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乐于上你的课,时时想上你的课,每每盼着上你的课.让学生动心的课当然不是华而不实的课,而是务实有趣的.在让学生动心的课堂上,学生乐于动手、灵活动眼、勇于动口、善于动脑、全神动耳.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6,(9):56-56
明代嘉靖、万历间休宁汪良举,其家族几代在淮扬间做盐商,生意做得很大。汪良举入仕由于政绩卓著,升滇南白盐井提举,专管滇南盐务。其下属们都从商家那里想法多收一点,给汪良举进供,汪良举面对白花花的银子并不动心。笑着说:“近膏者润,盐务肥缺都能捞点。但是也就有一点不愿染指的人呢!”他下令杜绝这类馈送,让灶户们宽松地生产,让盐的运销趋向正常,对盐务做了一些改革。汪良举因为世代盐商出身,熟知盐课利病症结所在,不到数月,盐灶盐商们都为盐务的整治而十分高兴。后来汪良举卸任归里,行前囊中仅俸钱百余缗而已。  相似文献   
6.
曹劼 《社区》2014,(35):36-36
面对商店橱窗里的各款名牌包包,肉身凡胎的英国人不可能不动心。但你要在这个国家的街头、车厢里仔细留意,不少英国绅士打扮的当地人手中的公文包都是破旧得不行。这些抽得起雪茄、开得起豪车的英国人为什么在换一个公文包上这么“抠门”?其实和英国当地社会文化非常有关系。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越不经常换公文包,因为看起来破旧的公文包恰恰体现出这群人的社会地位稳固,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7.
董卫国 《船山学刊》2013,(3):113-116
《孟子》"知言养气"章记载告子的不动心之道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句话历来让人费解。要全面理解这句话必须以告子思想的总体架构为背景。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与理性主义的道德论是告子思想的基本架构,其不动心之道是与此一致的。人的道德意识是通过理性能力对外在的道德伦理知识学习而建立,人的情感附属于人之自然生命,其中并无道德伦理的基础和内容。告子所以能做到不动心,完全依靠理性的道德意识强制内心的情绪,进而落实为身体的行为。从思想发展的历程看,告子思想与荀子有相似之处,应该是荀子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徐冰 《船山学刊》2014,(1):100-103
孟子转述告子的"不动心之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言向来令人费解。这句话既然是告子表述自己所认为的达到不动心的修养之道,那么告子在这里的"言"、"心"、"气",都应该是指达到不动心的根据和方法,是有其针对性的,也即是从哪里入手进行修行,才可以做到不动心的问题。告子认为不动心的修养根据应该在与"心"、"气"相对外在的"言"。而孟子对告子的批评,并非误解告子的不动心之道,而恰恰是洞察告子的思想误区,指出告子对"言"、"心"、"气"的割裂理解是错误的,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不动心的。不是孟子误解告子,而是告子不懂孟子。  相似文献   
9.
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之争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争论。争论主要围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心理的分类等方面展开。争论始于布伦塔诺对冯特心理学理论的几方误解,终而促成试图解决争论的二重心理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曹劼 《东西南北》2014,(10):80-80
面对商店橱窗里的各款名牌包包,肉身凡胎的英国人不可能不动心。但你要在这个国家的街头,车厢里仔细留意,不少英国绅士打扮的当地人手中的公文包都是破旧得不行。这些抽得起雪茄,开得起豪车的英国人为什么在换一个公文包上这么"抠门"?其实和英国当地社会文化非常有关系。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越不经常换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