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监的荣光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段历史,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但大家想过没有:开国大将的兵权都被收回了,以后再有外敌入侵,谁来指挥军队呢?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带兵冲锋吧?就算这位皇帝比较神勇,每次打仗都亲征,他也不能身外化身,同时在多个地方指挥多场战役啊!要知道,宋朝运气可不太好,碰巧在强敌环伺的恶劣环境下建国,北边是国土辽阔的契丹,西边是骁勇善战的西夏,万一契丹和西夏同时入侵,又当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对于"越塞"的"亡人"予以"逐捕搜索",曾经是汉代长城体系戍守部队的防务内容之一。有汉王朝官员明确指出,当时长城防卫系统的作用"非独为匈奴而已"。论者分析"亡出"、"亡出塞"、"亡走北出"者主要有三种身份:一是往者从军没不还者贫困子孙;二是边人奴婢愁苦者;三是盗贼群辈犯法者。战争中的"亡降"者也是特殊的"亡人"。汉代"亡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十分鲜明,在民族关系中不持极端的态度,而取宽和倾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其突出表现,与活动于中原的"胡巫"、"胡骑"在神学职任和军事技能方面的作用类似,即将汉地较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了匈奴地区。漠北匈奴文化遗存中可以更多地看到汉"亡人"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边地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交流沟通的廊道地带。明代川西北卫所关堡的通道性质非常显著,维持松潘南路和东路的畅通是明代在川西北边地统治的关键。卫所关堡与川西北边地族群的互动频繁而深刻,边地族群对通道沿线关堡的袭扰,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生计性的劫掠或索取,这本质上是由川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边地族群的生存境况以及当地汉、"番"力量的消长决定的。川西北边地卫所具有土汉混编、军政兼辖的特点,经过明朝的长期经略,卫所关堡体系在民族关系调控、道路拓修、区域市场建构、人口迁徙、"教化"施行等方面促进了川西北边地社会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4.
5.
明代是中国古代筑城最为频繁与众多的时期,其中为防北边至少修筑1960座城池,占明代修筑城池总数的43.43%.其中,至少有317座砖石城,占北边筑城总数的16.17%,占明代修筑砖石城总数的22.26%.在冷兵器时代,筑城确有必要,但要完整地评价筑城,又不能单纯从军事角度着眼,还须综合政治、经济等因素,必是有利有弊的.  相似文献   
6.
洪武初期,明朝在元上都故城设置开平卫,永乐初年内迁,随即复置,此后沿用至宣德年间,洪熙元年首次提出内迁之议,明朝政府经多次筹备商议,最终于宣德五年内迁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开平故城成为边外之地.开平卫的内迁是洪熙、宣德时期北边防御体系调整的结果,其置迁过程也反映了明与北元对峙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186-191
洪武年间,明王朝在围剿北元蒙古残余势力的同时,逐步构建北部边境军镇卫所及其管辖之下的军事防区,着力加强对蒙防御体系。然而,随着防边军队规模的日益庞大,如何筹运军粮成为燃眉之急。在明政府的重视下,多渠道、多形式的军粮筹运体制逐渐形成,主要包括政府调拨粮饷、开展军屯、推行开中法和易粟法及其相应的运粮措施,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边防区官兵的基本军粮之需。然而,巨大的军粮需求及输边也带来了调配困难、供需不足、运力无法保障等诸多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8.
位于明代山西镇外长城沿线的滑石涧堡,是一处战略要地,堡中有一块石碑《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文共计1327字,立于万历十年(1582年),记述了滑石涧堡的创立、重修和军事防御体系的相关史实.对此碑文和滑石涧堡的调查、考释,将有助于明代北边防御体系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辽西郡承担"北边"重要防卫区段。其守备条件和军事地位的特殊性,与同时联系沿海地方的交通形势有关。在战国环渤海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西汉辽西交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秦二世巡行辽东与秦二世时代"治直道、驰道"的关系,不宜忽视。辽西地方实现"北边道"和"并海道"的交接,在军事地理和交通地理位置上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海交通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利用了辽西走廊"地势平衍"的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南匈奴内迁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东汉北边塞内的生产、生活物资,借助东汉与北匈奴对抗.而东汉接受南匈奴内迁的根本原因则是其北边军力的严重不足.东汉为管理南匈奴而采取的徙民实边、增派驻军、向其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耗资巨大,成为东汉朝廷和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难以维系长久,且成效不大.以保存实力为主的南匈奴,在东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中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根本谈不上替东汉守卫北边.东汉后期的西羌暴动消耗了东汉的大量国力,使东汉没有充足的兵力驻守北边,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南匈奴.这使南匈奴在北边协助东汉抗击鲜卑的同时,不断发起暴乱,对东汉北边边防乃至北方内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成为东汉北边的一大边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