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隋唐两宋时期,合州赤水县治在唐武德元年和北宋熙宁七年曾发生两次迁移:第一次赤水县治于唐武德元年东移两里,影响不大;第二次,赤水县于北宋熙宁四年废而熙宁七年复置时,县治往北迁移至龙多山南五里之地。由于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地理志(方志)对赤水县治位置的记载甚为模糊混乱,故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梳理和考察。  相似文献   
2.
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000万人至6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
根据古今有关史志、文献资料、地理特点、实物依据及实地考察,桂平是汉布山县地,县治就在今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村。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史学界只确定百泉县在阳晋川(红河川),但具体地点不明,也有方志界朋友暂定彭阳沟口姚河村.本文以大量史实确定,隋代百泉县治所在彭阳县红河乡友联村马河组城子胡同、武德八年百泉县治由阳晋川迁至现在彭阳县城老城址,又从历史典籍、地理方位、出土文物等方面佐证了唐百泉县迁到彭阳老城的具体过程,基本澄清了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5.
攸县,古名攸、攸舆,以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史载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后,历有攸县、攸舆侯国、攸水县、新兴、安乐、攸县等称谓。置县后,县治初驻吴楚边界攸舆侯封侯山附近,约在北朝陈辛已年(561),始迁攸江之上,五代后梁间(907~935),迁今攸县城关镇(梅城镇)。攸水,源自楚、吴边界,今攸县鸾山镇老漕村(原漕泊乡)松林庵自然村(原松林村),  相似文献   
6.
明代苏州府城附郭有吴县与长州两县.苏州府,苏州巡抚驻节之地和苏州府府治所在地,吴县、长州县治也设在府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期间作品,分别辑入《锦帆集》与《解脱集》,此后又有一些追忆吴门篇什.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映现出晚明苏州城市的人文形态.  相似文献   
7.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8.
杭州,位于钱塘江畔,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逾两千年,吴越国和南宋都曾建都于此;西湖西溪美景曾引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一条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抵通州,客货因之畅行南北,杭州的繁华富庶自古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9.
安仁县域,古为容陵县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容陵县划属阴山县。唐武德五年(622年),以阴山县地原容陵县大部分地域,置安仁镇;后其行政、军事区划数次调整。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终以安仁场置县,县治始驻古城市;宋咸平五年(1002年),迁县治于今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边境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空前提升,由此将如何认识进而优化边境治理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中国的边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理空间范围,而是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基层政权建制,县域是界定和划分边境的基本空间单位,140个边境县和58个边境团场共同构成了狭义上的边境区域.在这样的空间场景中,县域的公共性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