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芳 《阴山学刊》2006,20(2):71-72
本文从两方面来分析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并且针对大学物理《力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守恒条件提出质疑,通过举实例提出了修改方案。导出了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守恒条件。  相似文献   
2.
3.
伦理学的分型根因于充当其哲学前提和理论参照系的本体论的分型。迄今人类对可感世界、理念世界、宗教世界及相应的实体、理念、神三类本体和经验、先验、超验三种通达方法的建构,不仅为知识和智慧的累进提供了灵感的源泉和“理论参照系”,而且规定着伦理学分型为伦理自然主义、伦理直觉主义和伦理宗教主义三足格局。人类对三个世界的建构和伦理修缮,既是精神家园分裂的必然过程,又是扼制分裂、回归家园的统一过程,是向人自身及其母体世界的复位和归正。作为伦理学哲学前提和基础的三个世界、三类本体,以及三种伦理方法和伦理法则、伦理活动及作为其表现的伦理生活风格的互补与统一,决定了伦理学分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FOR培训的四个步骤,以及FOR培训法有效的原因,指出了应用FOR培训法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术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体制与机制、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等问题,缺乏明确与科学的评价参照系是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参照系是一组与评价客体同质且相关的参照物集合。评价就是基于评价参照系对一组评价客体的比较。没有参照物,没有比较,评价结果就毫无意义。评价参照系的构建受到评价活动主体的视阈与价值导向、评价客体自身的属性和评价主体的视阈与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学术评价活动中常常被忽视,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从科学史和历史理解的评价范式来看,学术谱系具有学术评价参照系的一些基本功能,可以作为学术评价参照系的实例。学术谱系的构建,为评价参照系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你打算买双鞋子,坡跟,舒适版的,出去玩也不累。你看好了A,可是转念一想,再转转吧,反正还有时间。于是,你在相邻专柜看到了B,这是一款时尚版的,锥形跟,容易搭配衣服,但是没坡跟舒服。你犹豫了,在商场来来回回地转,直到遇上第三个选择——C,还是锥形跟,但没你看到的B质量好,而且还比B贵了200块。三双鞋,你会选择哪一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双,也就是B。一个新选项的加入,不仅不会抢走已有选项的机会,反而会使某个旧选项更有吸引力,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客观性原则出发,对艺术作品以及参照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旨在说明艺术作品的客观性是指艺术作品内在固有的无穷无尽的特性,尽管它们必须通过各种参照系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也决不能说它们是参照系“赋予”的。另外,艺术作品还拥有显现的特性,它不仅能够使自身的特性得到显现,而且能够使每一存在物得到尽可能充分地显现。  相似文献   
9.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2,23(3):132-133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 ,形成世界文学格局 ,并给文学研究带来巨大影响。主要表现有二 :一、文学研究的主体已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学术团体 ,而是属于有共同兴趣的跨国的学术团体。二、文学研究的客体已由旧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研究转向多语言的比较文学研究。参照系在这种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外在视角 ,而且也决定了文学研究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语镜下 ,互动认知能够把新时期文学研究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中国出现了一个厚实的社会,那国家建设其实就完成了一大半。关于国家建设的具体设想,我跟于建嵘教授基本接近。我会更侧重干从历史维度为这方面的讨论提供一个参照系。也即,我想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目前的状态是怎么来的,然后谈一点对现实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