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97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567篇
理论方法论   87篇
综合类   1213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语音双重同化现象是语言中很少见的、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山东方言也存在着语音的双重同化, 它是只涉及声母和韵母的同化现象,其同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叠音词。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识具有猜测性。承认这种猜测性的存在不但不必然给科学的威望和发展引来危害,反而可能因科学观上独断主义的破产而鼓舞更多的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在总结科学史、心理学及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猜测在科学认识中的存在及其地位与作用;指出并论述了科学认识猜测性存在的两个基本形式:以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指谓判断着无限事物的内容;以对建构对象的认识,指谓判断着非建构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 ,农业较之工业显得缓慢和滞后。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固有的农业基础薄弱、战争破坏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本文力求抛开这些表面上的因素 ,试从政府决策、市场结构、农业传统文化这三方面对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汉语同义词有自己的独特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现代汉语的不完全相同。确定词的同义关系的依据只能是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实际情况。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认定方法应采用“双重印证法”。这种方法的根本点是:(一)从经典文献原文中找依据,确定专书语词同义关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是专书原文。(二)利用训诂材料对从经典文献原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在名称指称语境观方面呈现出由言内语境向言外语境转化的特征.形式语言学派大都从语言与实在同构的观念出发,在语言内部探究语词的指称方式.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指称是一种人们使用日常语言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变化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大语言背景下才能合理解释名称所指及其确定问题.指称语境观的这一重大转变标志着人们对名称指称理论的研究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卞凤玲 《中州学刊》2003,3(3):34-36
由于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实质时 ,采用了一明一暗、一主一从的双重视角 ,从而使后人对他的分配理论产生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劳动价值论是不是要素分配论的理论前提 ?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是否是剥削 ?要说明这两个争议性的问题 ,我们必须透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状况决定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式、趋势和进程。在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农民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制约力量。这种双重作用是由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决定的。只有实现传统农民的身份转化,才能消除农民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制约。农民身份转化将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专名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它与对象的任何属性以及识别标志都没有必然联系。有关专名所指对象的可靠知识 ,我们是不能从专名本身得到的。我们从亲身感觉中、从他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或百科全书中所获悉的有关某专名对象的知识 ,并不是该专名作为语言单位所固含的知识。我们应该把语言体系中名称意义所包含的特征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加以区别。专名可以一直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而摹状词却未必。内涵论者所偏爱的专名只是专名中一种特殊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