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29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文化逐渐受到国内国外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对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整体及各个岛国文学个案研究都不多见,萨摩亚文学研究在整个南太平洋文学研究中相对较多,但是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仅聚焦于艾伯特·温特等个别作家经典作品的解读。萨摩亚经历了长期的被殖民过程,其西方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个时代土著作家作品中,而独立后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萨摩亚土著文学作品的变化与发展,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和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相似文献   
3.
如果将信仰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会发现对于信仰自身而言,其超越性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处在具体境遇之中的人而言,信仰的这种超越本身就带着世俗的气息.因为人首先是需要维持生命的活物,信仰在最初正是要给人以继续存活的胆量,而当人开始为自己的本性担忧的时候,信仰又为人提供一种更高的标准以提升对于自我的认识.于是,从生存的困境到精神的绝境,信仰往往是人的希望的一种寄托.而在最深刻的层面上,信仰是用绝望中的希望在世俗中建构起一种超越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5.
杨宝珊 《社科纵横》2006,(11):117-118
鲁迅自己本身就是一位英雄,他具有英雄气质。而且,他也一直崇拜着英雄。他的这种英雄崇拜情结是由其个性、生长地域、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记得2006年的春节,我一个人在书房里任由这首歌一遍又一遍地敲打心灵。脑子里闪现着自己一个个十分落魄的镜头。我抽着烟,烟雾缭绕,一如我迷茫困苦的心境。我近乎绝望地体会着自己在现实中以卵击石的苍凉和悲哀。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曹禺的《日出》,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出走后堕落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恰好前后承接,互为文本,演绎了女性出走后,因经济原因受诱惑而堕落,在堕落中必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传达了两位作者对女性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娜嘉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娜拉和娜嘉同是为了跟不幸的命运抗争,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抉择,她们的出走表现了觉醒女性的反叛和坚强,但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娜拉的出走是绝望地逃离,而娜嘉的出走,则充分展示了知识女性的理智与自信,娜嘉比娜拉走得更远更清醒。  相似文献   
9.
塞林格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遁世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一位少年叙述者的口吻发出了真实的时代声音:惶恐,自我纠结,以及严重迷失在时代里盲目的反抗。当代美国物质主义在道德上的无根性以及由此而对早熟、高度敏感的青少年的腐蚀性影响,使得二战后过渡时期的青年人在精神上的诉求往往晦涩难解而且情绪化。  相似文献   
10.
有关父子关系的创作,自新文学肇始,便常与"启蒙主题"并置。然则,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对"启蒙"的解读也不尽相同。2009年出版的《河岸》,苏童借由"文革"年代的特殊背景,对父子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透过亲情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反拨,描绘出扭曲时代下的文化与人性的双重困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