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聚落环境、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保存较好的古村镇这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探讨,认为古村镇不仅具有旅游观光的审美价值,更有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各地古村镇旅游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产品单调、项目同构、商业味过浓、忽视村民生活感受、忽视游客体验需求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古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表明:原生态型开发、次生态型开发、博物馆式开发和文化移植型开发等开发形态各有所长,政府主导型、项目公司型、经营权出让型、村民自发型等开发模式也各有不足,后续跟进的古村镇开发应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开发模式,注重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注重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再生营造,注重游客的体验需求和休闲需求增长,独具特色地进行体验化、休闲化综合开发,充分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和体验需求,从而获得古村镇历史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选择以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微古村镇作为产业承接地,建立卫星城镇的苏南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子,可谓是一石三鸟:可以就近承接苏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也为小微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经济支撑;古村镇休闲产业项目既不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也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无疑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选择。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分作三步走:清理河塘、整修街市、保持卫生,让古村镇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依托古村镇老街历史遗存,结合农家乐与观光农业开办古村镇休闲游提升古村镇的知名度;通过挖掘区域历史故事、创设文化商铺、打造文化街区,以特色小镇、文化村社的声誉吸引投资,实现某项产品或行业在古村镇上的积聚,并最终让这些古村镇成为区域性的市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活态景观展示的遗产资源,古村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以保护促发展和以发展促保护逐渐成为古村镇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对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近年来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动态,为更合理更深层次进行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鉴于西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基本上是拆旧盖新、拆新盖新,这种建设方式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古城遗址(包括皇城遗址),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的建议:名城及村镇街区的保护既是政府主管主导,又是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共同事业;应以“活态遗产”保护,对西安周边古村镇可以进行异地保护与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以史前文化遗址为基地,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皖南古村镇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是旅游资源大省,如何全面深入发掘本省旅游资源中潜力最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笔者认为由于作为全省旅游龙头的“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的重要潜力在于徽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该地区分布较多、保存较好而各具特色的古村镇可以使徽文化得到全面、生动的展示,从而变目前这种平面的为立体的、静态的为动态的、游客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的文化旅游形式,并且与相关景点连成线,形成面,进而打造成世界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对全省文化旅游起到示范、启迪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古迹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重要的标点符号,也是人们追溯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在经过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后,历史古迹的保护显得愈加重要与迫切。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留存下来的历史古迹可谓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基于优效型准公共产品理论的古村镇遗产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古村镇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让许许多多藏在深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取得了颇丰的经济收益,可是在光环的背后,在市场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以往采用的保护开发模式开始显露出种种弊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被蚕食和破坏,谁来承担人文环境破坏和消失的庞大成本?拿什么来拯救中国正在有形无形消失的珍贵遗产?本文对比研究了目前几种常采用的古村镇遗产地的保护开发模式,针对其弊端提出疑问和思考.笔者拟以全新的社会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希望提出更为合理的或多元化的保护开发模式,真正使得中国传统古村镇遗产地永续发展、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8.
古村镇遗产保护预警研究作为当下古村镇保护的一个新方向,对未来遗产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基于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参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遵照“发现警情—确定警源—预报警况—排除警情”的流程试构建古村镇遗产保护预警系统,以期能够提高对遗产警情监控和预报的信度和效度,及时采取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村镇保护利用的任务艰巨、缺乏具体政策支持.借鉴国外主要文化遗产国遗产保护的组织管理制度、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融资政策,可以促进我国古村镇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