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明代景泰之后文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台阁文学思潮的全盛,推动的主要力量是政权。景泰之后,文学思想开始转变,也与政局有关。"土木之变"以后,台阁文学思潮失去了它的政治基础;台阁重臣的台阁文学观也已淡化,台阁文学思潮的核心人物失去了他们作为领袖的影响力。由于士人对朝政失去信心,他们的创作便也从鸣国家之盛转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写。更为重要的是白沙心学的出现,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灵的本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真性情;在审美趣味上由典则雅正转向纯任自然的明净的美。白沙心学及其文学观念的出现,深刻而内在地影响着晚明重情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中叶一部较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怀麓堂诗话》继诗风雍容典雅、以歌功颂德为能事的三杨台阁体之后,上承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宗盛唐的格调论,下启前、后七子复古的诗学崇尚,企图在雅、俗两种文化品格的交会中找到平衡点,调和山林与台阁两种不同取向的诗文格调,明显带有某种融通意识,而非其前后出现的、有意识结社的诗人呼吸相应以求改变一代诗歌风习者可比。所谓茶陵派,在明代当属于不自觉的文学流派,惟其如此,在今天就更有进一步认识其价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4.
5.
四库馆臣认为高糅的《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学参考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前七子“诗必盛唐”的美学旨趣,然而此书并没有得到前七子的足够重视,分析原因有3:(1)高棵与前七子各自的追求不同而导致诗学取法范围不尽相同;(2)他们对于杜甫唐诗学地位的认定存在一定分歧;(3)《唐诗品汇》实际上开启了前七子所反对的台阁体诗风。这些原因决定了前七子对于高棵及其《唐诗品汇》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6.
杨士奇的诗文透露出很浓的台阁气息,多应制、应人之作,飒飒雅音,风格雍容平易,逶迤有度,醇实平正.他的诗歌题材较广泛,数量也多,虽然有时会因为题材相同而显出浅易单调的毛病.但总体上应该值得肯定.其文多序跋、墓志铭、墓表等应用、应酬之文,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关乎教化,温柔敦厚.而其散文如游记与传记,虽然数量不多,但往往能代表他散文的最高成就.杨士奇诗文的总体取向是台阁体,但其有些作品也呈现出另一种诗文气象.其实,对于杨士奇的诗文取向及台阁体,我们均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组织宋濂等文臣进行了系统的文艺制作:以"文"统摄诗、书、画和琴乐,确立了原道宗经的复古文艺体系;以儒家理论为资源,通过征召和文字狱,生成以诗书画为治国理身之用的文艺解释学。这便制作出符合明初统治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此语境之下,明初的诗人创作纷纷摒弃对山林隐逸之志的抒发,转向歌颂盛世的台阁文学创作,而与元代山林文学相伴随的书画和琴乐,则一跃成为台阁文人观照盛世时运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台阁文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论台阁作家宋文观和宋诗观的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台阁作家和典型台阁作家的宋文观和宋诗观存在着异常的"错位":他们对宋儒宋文极尽褒扬,纳入文统的重要位置;而对宋诗则或漠视,或否定,态度全然不同.至其原因,则既与于宋兴起的鄙薄宋诗的风气有关,也与台阁体作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有关.  相似文献   
10.
"舂容"之美,内涵有别:一是指声态美、音韵美,特别强调宏大雄健,如洪钟之铿然;二是指形态、仪态或神态美,基本特征是雍容安雅,纡徐谐美。《总目》所指主要是后者,是优美而不是壮美。与"舂容"不同,"肤廓"和"啴缓"是《总目》对台阁体文风的否定性审美评价。明代文学之"肤廓"以台阁体为甚,其因有二:一是台阁诸臣缺乏纯文学观,以实用、功利、政治化的态度看待文学;二是台阁之作通常为应制和应酬之作,多属非纯文学性质。"啴缓"的特点是宽绰舒缓,不急促,不粗厉。明人审美不尚"啴缓"之音,主要由明王朝的国家气运所决定。这种审美倾向后来被四库馆臣在《总目》明人别集批评中所借鉴,但馆臣之论多有偏颇,有待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