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诗性作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领袖伟人传记创作的重大成果。全剧气势磅礴,极具艺术魅力地成功塑造了历经三落三起的邓小平自"四人帮"覆灭后到1984年国庆阅兵这八年历史转折中的伟人形象,把我们重新带进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率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既是时代的积极追求者,又是一个落伍者。赵树理小说叙事中的民本主义思想、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农民式的经验历史观与主流话语的革命浪漫化、史诗化的叙事要求矛盾,由此导致赵树理在言说革命时与政治权威话语的错位。  相似文献   
4.
在评论《尘埃落定》的时候,较少有人详细地谈到它的史诗性。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尘埃落定》 写的土司制度消亡是藏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转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表现的是具有普遍人性指向的藏民族英雄 主义的精神品质;它独特的叙事使之达到史诗的历史真实和奇妙幻想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林安班玛发》是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重要文本之一,它不仅承载了满族先民丰富的萨满文化,也在产生时代、文本形式、主体内容、传播流变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史诗性。从文本所表现的西林色夫一生英雄伟业及主要情节母题看,《西林安班玛发》也是一部极富民族个性的萨满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7.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视角来探察国有工厂的兴衰史,企图对198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改革文学"进行历史化的超越。它避开以往改革文学仅关注工厂领导层的的叙事惯例,聚焦底层职工生活,着力表现改革过程中的人性与文化之痛,并创造性地再现和建构了以湘潭为依托的地方性知识,是新世纪以来改革文学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8.
《死水微澜》主题的史诗性及其美学范式的形成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其批判地吸收、理想的写实的主旨以及反映历史恢宏画面的史诗模式 ,创作人物的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描写的艺术手法 ,都明显地烙印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中国文学传统的史诗精神予李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容忽视 ,相对地 ,《死水微澜》中体现的法国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蔡文姬《悲愤诗》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国东汉末年混乱的社会现实,它不仅是蔡文姬人格的生动体现,而且是这个时代的辉煌史诗。通过研究蔡文姬的《悲愤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概况。  相似文献   
10.
何顿的长篇历史小说《湖南骡子》,通过长沙青山街何姓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变迁,真实呈现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沧桑;作者善于将抽象的历史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变迁和家族日常生活的细致书写之中,其叙事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精神情韵;作品塑造了何金山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诗意醇厚,细节真实细腻,不愧为一部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史诗性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