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桑子>作为叶广芩的代表作,以其浓郁又独特的京味特征以及广博又启人深思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与研究者.作为京味小说,它和老舍、邓友梅等人的作品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而<采桑子>浓郁的文化味又为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补充了新鲜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吴玉珍 《社科纵横》2014,(5):143-146
本文旨在通过对叶广芩代表作《采桑子》的文本分析,结合作者的家族史及其人生经验,来梳理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变迁导致亲人命运的波折及极致环境下人性所呈现的种种变异,试图通过多重视角探究导致人性变异的原因从而体现作者"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当代作家叶广芩在小说中经常运用预叙手法,提前向读者透露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作者采用的预叙手段除了常见的直接从叙述者的视角提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外,京剧也是其主要运用的手段。叶广芩小说通过京剧剧名、行当角色等对人物性格和命运作预叙,达到了强化故事结果,增强悬念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京味"与"京派"的俗雅之间,叶广芩同时驾驭着京味小说的古道热肠与京派小说的恬淡悠远两副笔墨。在近作《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她抹去了之前家族叙事中"贵族家庭"的悲哀,将历史的"大叙述"与日常生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凸显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使得建国后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能够有效接续;贵族性与市井性的有机结合则为民族化与本土化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文学中的生态书写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映,也是对生态危机发生根源的一种探索与反思。陕西当代文学中,涌现了像贾平凹、叶广芩和红柯等以生态叙事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以生态为视角反思现代城市化进程对乡土文明的冲击与挤压,在动物伦理叙事中展开对人类片面主体性的批判,以崇尚自然、敬畏神性为药方来救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焦虑、压抑,为世俗人性招魂。现代性反思成为了陕西当代文学生态书写的主调。  相似文献   
6.
《成才与就业》2015,(Z1):117-120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叉开封。"一千多年前,客居他乡的唐代诗人张籍借这首《秋思》,真切细腻地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如今,"家书"这种古老而朴素的通讯方式似乎逐渐淡出当代人的视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即使是相隔千里的亲人也能便捷地联系,然而,家书真的被人抛弃了吗,你真的与父母保持联系了吗,你知道怎样与父母沟通交流吗,相互之间的冲突、矛盾、争执又该怎样化解?"学生党"即将迎来"史上最长寒假",这个冬天放假在家时,不妨看一看以下这些书或电影,学一点与家人相处之道,感受其间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7.
叶广芩的心理结构中积蕴了丰厚的道家精神,从其早期的家族系列小说到近期的动物系列小说,道家支化一直以各种方式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塑造的理想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家人生哲学观的吻合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道家自然观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8.
出身于清朝贵族世家的作家叶广芩,以一系列描写清朝京骑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而享誉文坛。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她的家族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贵族的生活、贵族物文化、贵族子弟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结合对历史语境中传统贵族文化的整体观照,通过对叶广芩家世背景及其小说创作动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体现的"贵族"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主要从家世与文学的背景和对没落家族文化的批判与眷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叶广芩与张爱玲两位女作家虽然出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其家族小说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贵族生活的批判与眷恋。叶广芩通过对落魄贵族心理变化的描写来剖析人性,富于历史感和真实性;张爱玲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特性来展现小说的主题,突出人性的邪恶与扭曲,富于苍凉感,故事大多属于虚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揭示人性,表现虚无。  相似文献   
10.
从满清贵胄后裔的婚嫁中感触到时代的律动,将家族秘史与个人心曲委婉交融,贵族家世与平民生涯的杂糅形成了叶广芩充满悖论的审美价值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