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郝岱 《山西老年》2014,(9):18-18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清末举人、史志专家、学者、诗人刘大鹏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2014年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的印象特别深,用今天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晋祠的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先生的这副楹联.  相似文献   
2.
体验孤独     
当一个人选择了离群索居时,他大抵便选择了孤独。孤独令他远离人类族群,也由此远离了诸如喧嚣、争斗、名利、荣辱,以及其它人类劣根性赖以滋生的渊薮。当一个人身居闹市时,他未必就不孤独。孤独与拥挤的身体无关,它源自灵魂深处对同气相求的呼唤。所谓"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那无人聆听的弹奏便成了心灵的独语。孤独...  相似文献   
3.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念,指的是生命之间的感应。先秦两汉散文在对这种生命理念进行艺术显现时,形成比较稳定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模式。通常兼顾生命感应过程中的声气相通。道家作品则比较特殊,或只写同声相应,或取消对同声相应的描写。在展现通过音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时,突出交流双方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 ,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琵琶作为一种乐器 ,它的情感负载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 ,主要用于抒发幽怨哀伤的情感。琵琶生成期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基因 ,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传统的意念 ,它在《琵琶行》中转化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文学史上的悲秋的原型 ,也融入了《琵琶行》中 ,作者从色彩、声响、物象等方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 ,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但是 ,融入《琵琶行》的各种原型并不是平列的 ,而是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它的情感负载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主要用于抒发幽怨哀伤的情感。琵琶生成期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基因,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传统的意念,它在《琵琶行》中转化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文学史上的悲秋原型,也融入了《琵琶行》中,作者从色彩、声响、物象等方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营造出凄凉的氛圈。但是,融入《琵琶行》的各种原型并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