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无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的论点,且认为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主?本文认为,郭象的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主的有为,即: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论。  相似文献   
2.
藿园先生葬其配欧阳孺人于蒸水之源,命子邠重趼垂涕,抱孺人子陈汝方之状授余而属之铭,以孺人与余为中表兄妹,习其家世与行谊为悉,宁不文也,凡无不实也。谨按欧阳氏自唐安福令讳万者,从渤海南迁,十六世至宋奉议大夫伋之子礼庭,迁于楚。其在衡者,为建乡之甲族。孺人曾祖考讳和,赠奉直大夫,妣杨太宜人:祖讳炳,万历丙子乡举,官思恩府同知,妣聂孺人;考讳瑾,崇祯癸酉乡举第一人,母陈氏,孝廉嘉策嫡长女。孺人年十四,归于文学陈讳某,太常正卿前督学御史翰林庶吉士宗契之冢嗣也。太常公得文学于暮年,未几薨。文学又弱,家益落。  相似文献   
3.
明朝丘濬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完成《大学衍义补》。200年后,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此书被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者看作是极具创造性的超越其时代的著作。但是与丘濬相比较,黄宗羲的思想只是更为激烈一些,而丘濬的思想表述则较为平和,二者的相似性仍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尹善道都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三种身分而著称于世,都有出仕—流配—隐遁之人生经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是苏轼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而儒家处世观使尹善道始终如一地坚持山林与朝廷一体论,这正是尹善道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婚姻学的角度阐述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婚后矛盾期”矛盾的激化、涓生的人格缺陷、子对爱的执着及两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骆科强 《南都学坛》2008,28(4):149-150
关于春申纳李环的事,学者黄式三认为是负刍等人篡权的时候编造的政治谎言,钱穆继承了这种说法,也认为是出于好事者为之,他说:"战国晚年,有两事相似而甚奇者,则吕不韦之子为秦始皇政,而黄歇之子为楚幽王悼是也.然细考之,殆均出好事者为之,无足信者."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四年所记之事与他处并无歧异之处 ,这几段文字不需要改序或改字来求解。二十三年所虏之荆王并非负刍 ,而是昌文。它所反映的是当时反秦斗争的激烈和楚国当时的国内状况。  相似文献   
9.
从周代的政治体制及礼治原则考察,周代为旧服礼制体现了对旧故臣关系的贬抑。然而,由于受到以恩义相维系的旧故臣关系发展的现实和孔子独断论诠经方法的影响,先秦原始儒家对为旧服礼制的递相重释,使得该制度负载起了儒家理想的臣之道的内涵。此后,汉晋礼家以此为基础,在经典与社会互动的诠释取向下对此古礼进行了层累诠释,最终推动经典制度在晋代的新变。这显示,中国古代以求道为取向的层累诠释对于经典礼制的开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代盛行的"禅让"思想,激发了"燕王哙让国"与"赵武灵王分国"这燕赵两国的内乱。赵国思想家荀子在青少年时代曾亲自入燕,认为"禅让"思潮实乃"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的"虚言"。随着老年荀子执政兰陵,特别是目睹了楚考烈王与春申微妙的臣关系与楚国岌岌可危的天下大势,其禅让思想进入升华期,集中表现在《荀子·成相》对于"尧舜禅让"的赞美。可惜,老年荀子的禅让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表露在文学诗赋之中,随着春申之死,中道而止,没有形成像《正论》那样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