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瑞文 《船山学刊》2009,(3):126-128
东汉五言诗的产生和当时不受人们重视的俗乐有关,它具有俗乐哀怨的特点,而这恰恰满足了落魄文人抒情的需要,同时五言诗低下的社会地位又使文人不必像写作四言诗那样拘束,从而在诗作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在客观上成就了五言诗的审美效果,为五言诗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生在世,闲来陶冶雅趣,去向多多,而欣赏京剧更让人大快朵颐。京剧是虚拟表演,喜怒哀乐尽在一举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中。比如说《贵妃醉酒》吧,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拿手好戏,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饮酒赏花。但明皇于中途爽约,驾转西宫,贵妃顿生幽怨,借酒浇愁,不觉酩酊大醉,最后悻悻回宫。情节并不复杂,可是把一个深宫贵妃的种种情态和从得意到失宠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汉初贾谊受到当时神秘的天命、天道观念影响,把现实中的一系列遭遇归结为“命”。在辞赋中哀伤“时命”不合,并用老庄哲学来排遣其苦闷,对生命的体验掩抑多思而又时时陷入神秘玄远的思绪之中,表现不出屈原辞赋中那种宏伟、淋漓尽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以小见大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行宫》诗。倾诉了宫女们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相似文献   
6.
朱淑贞事略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淑贞是与李清照同时的女诗词家。传世作品多 ,技巧高妙 ,但在文学史上无显著地位。关于她的诸多误解中 ,婚姻悲剧迷雾重重。她的丈夫不是市井小民 ,而是无才无德之官吏。她不满家庭生活却没有桑濮之行。写男女幽会的《生查子》不是她的作品。“所适非偶”“匹偶非伦”“弗遂其志”“忧愁怨恨”不一定导致失志失节。她的作品“百不一存”是她个人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李秀华 《船山学刊》2009,(4):125-128
庄子其人历来被视为逍遥游世的典范,其学也以崇尚虚无来概括,而其关怀人生的一面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庄子达现任性的背后深藏着对人世的深深哀怨。这种哀怨源自他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所谓天地精神的观照下,庄子哀怨于人生卑微,哀怨于时命难违,哀怨于人性的蜕变。此种哀情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而化为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永世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颖 《现代交际》2010,(7):68-68
《红楼梦》与《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家族生活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两者在思想和艺术上既有相似又有相异,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本文从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封建制大家庭等诸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故国悲叹寄寓遥深--浅论蒋捷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捷词作有时代的烙印,不管是伤春悲秋之作,还是咏物、写景之词都有浓郁的故国之思、哀怨之感。隐逸流亡之作则体现了高洁之志、人生之慨。艺术手法也围绕着特定时代的心情而展开,比兴寄托、对比抒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挚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0.
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交往 ,是吴梅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这一始聚终离的个人事件 ,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具有了浓厚的悲剧意味。研究这一对才子佳人的交往 ,是研究亡国后吴梅村的心境及其一些重要作品的很好的视角。本文对卞玉京的生平作了介绍 ,对吴卞交往的经过作了评述 ,特别是对梅村所作的有关卞玉京的诗词作品作了解读 ,对于这些作品中所寄寓的亡国哀怨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