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雨迅 《领导文萃》2014,(16):76-79
正人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然而历史又有太多的偶然性,最高统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以致深刻地影响到当今的世界格局。彼得大帝的非常之举如今,人们只要一提及彼得大帝,就会津津乐道地谈到他的一个非常之举。1697年,25岁的彼得大帝亲自率领一个由200多人组成的使团,考察学习西欧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及行政管理方法。彼得大帝通过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经过文艺复兴洗礼、走出中世纪黑暗的西欧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当时  相似文献   
2.
康熙"九宫夺嫡"是指康熙的九个较为年长的有雄心、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皇子(包括太子)为了争夺或巩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康熙的这九个儿子是皇长子胤  相似文献   
3.
迄今史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噶尔丹十三岁时被认定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温萨活佛的转世,在西藏削发为僧,僧格遇害后在拉萨还俗返回准噶尔.笔者根据藏文史料<五世达赖喇嘛传>和俄文档案,结合蒙汉文史籍考察,认为:噶尔丹于1644年出生后即被认定为第三世温萨活佛的转世,1656年十三岁时入藏学经,1666年二十三岁时离开拉萨回准噶尔,到1670年发生内乱一直生活在故里,1672年二十九岁时称"珲台吉",正式还俗归政.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并没有到达今包头地区,而是到达了今达拉特旗吉格苏台地区,因民国时期达拉特旗曾归包头县管辖,《清史稿》修撰时,达拉特旗正辖于包头县,因此被民国时的学者称为包头地区。康熙皇帝真正到达今包头辖区,是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两次亲征噶尔丹时所经过的内蒙古西部地方历史地名,绝大多数是用蒙古语标识,释读这些蒙古语地名,可以反映出以包头市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17世纪中叶,漠北的喀尔喀部统治者由于内部争斗,实力大损,被上升期噶尔丹击败。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审时度势,向清朝归附,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田树茂 《晋阳学刊》2007,(1):122-123
最大的旅蒙商大盛魁大盛魁创始人:1.王相卿,太谷武家堡(紧邻祁县晓义)人;2.张杰,祁县城内义井巷人,张杰的后代有暨馨财主、常寿财主,都挂大夫第的匾;3.史大学,祁县祁城村史家巷人,史大学的后代宁书财主、二普财主,每年四月十五赶会大请客,捐过国子监,门上挂大夫第的匾。三人远在康熙征噶尔丹时(1696—1697)即随军搞军需供应,时抚远大将军费扬古部驻防杀虎口,王张史在该部当厨夫或杂役,常去归化城买卖,他们随军至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以三人为主体结合杀虎口的几个人组成集体小商伙: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总号初设于前营,后…  相似文献   
8.
黑龙 《北方论丛》2011,(6):90-9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准噶尔汗国,意在了解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喀尔喀问题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说服噶尔丹承认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权。随后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由"限制、笼络"到"武力平定"的转变与此次出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清康熙年间,厄鲁特噶尔丹与喀尔喀的战争危及清朝边疆的安定,故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以平定此次边乱,《亲征朔漠方略》详细记载了此次征战的始末。有清一代,此书是继《平定三逆方略》之后的第二本由皇帝钦定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有关北方和西北边疆战事的第一本官方史书。本文详细探讨了以下问题,一为康熙帝与《亲征朔漠方略》成书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成书过程中对此书内容的指导与修改;二为《亲征朔漠方略》具体的成书时间;此外,方略馆是编写《方略》类史书的机构,但是在康熙年间,史书中对它的叙述甚为模糊,所以本文的第三点着重讨论方略馆的具体成立时间。  相似文献   
10.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他8岁登基,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患天花去世。临崩前遗诏,立8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后来,鳌拜自恃功高,专擅朝政,制造冤狱,打击异己,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甚至在康熙亲政时,还不甘心交出大权。少年康熙自然不能容忍,他从各王府中挑选亲王子弟100多名做他的侍卫,组成善扑营,练成高超的蒙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