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家创造性地借用了《旧约》中伊甸园神话模式,并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以此揭示出罪恶的种植园文明、现代金钱文明的痼疾,并指出人类必将生存、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欧茨的小说《奇境》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处于历史变迁中的男性荒原般的精神状态,深入男性内心最隐秘的地方,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压抑、绝望,探寻了男性的内心孤独、抑郁、精神空虚、自我异化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对男性精神生态的刻画,说明当时美国社会的不良现象给人们生存造成的混乱局面和心理问题,也体现出欧茨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关切,对男性无奈处境的怜悯。  相似文献   
3.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目的和特点;其次,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风格和表达作品内容;第三,必须谦虚谨慎,忘我地向原作学习。通过赵萝蕤先生1936年《荒原》译本手稿与国内出版的几个《荒原》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本文探讨赵萝蕤先生坚持用直译法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于诗人艾略特来说,时代代言人的使命已经完成。个体生命对世界的发展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但作为诗人,他选择了语言,选择了人世。面对西方文明的衰微,爱略特寻求着回天之力。《荒原》成了一代人思想苦闷的投影,成了一次世界大战冲击波之下资本主义精神危机达到顶点的写照。宗教是拯救西方文明的出路吗?答案是双重的。荒原还会有救吗?结论是含糊的。爱略特真正地把自身精神放置到了现代世界的"荒原"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头体格壮实的骆驼,在无边无际的非洲荒原中走着,一不小心,脚被坚硬的小石头划破了,血顺着脚往下直流。 非洲的荒原有成群的野兽猛禽,还有把蚁巢筑得高高的红蚂蚁、黑蚂蚁,他们都在忙着寻找食物。当带着血腥的骆驼走进荒野时,鬣狗扑向了他,大鹫也飞下来啄食他的身体。不一会儿,骆驼就被咬得鲜血淋漓。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常升起》是享誉世界的美国当代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文章从战后的荒原和寻求精神家园两方面,探讨和研究了该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和人生哲学,强调了海明威为在无意义世界中生活的人寻找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保持“重压下的优雅。”  相似文献   
7.
产生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给学术界留下巨大的研究空间。艾略特的《荒原》就是这一思潮的里程碑。多视角地探索它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方式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那场深刻文化运动一些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荒原>和<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荒原文学的划时代代表作.两部作品中"荒原"社会意识的展现、死亡和复活的主题、神话和典故旁征博引的表现手法、水意象的应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荒原文学"的意蕴和特色,从<我弥留之际>对<荒原>的呼应和共鸣之处体会,更能领略美国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萌发想法——探讨 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启创)的服务,是从青少年服务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作品通过对一个父亲——沉默诗人精神上荒原感的层层刻画,揭示了当代部分以色列人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与建国初期迥然不同的一种心态——焦虑、困惑、茫然、沮丧、遁世的消沉心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荒原形象及其荒原意识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