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山 《领导文萃》2011,(8):101-102
哲理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9年4月2日,在欧洲举行了一场南非世界杯足球预选赛,比赛双方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队和实力不可小觑的威尔士队。当比赛进行到下半场,场上突然风云大变。德国队的队长、中场大将巴拉克在一次防守后,抬手指责年轻的前锋波多尔斯基.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美国后现代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课程理论革新是对美国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一次深刻的革命.多尔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集大成者.论述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基础--开放、对话、体验、自组织理念和"4R"标准进行了解读,最后揭示了其对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后15年以来,美国因技术创新带动了长期快速增长期,尤其是90年代的新经济时期,这一经济奇迹的取得与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息息相关。其中,贝耶—多尔(Bayh-Dole)法案对美国产学研一体化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这一法案鼓励美国大学积极地将它们的科研成果迅速地向产业部门转让,将美国大学真正成为美国技术政策的组成部分。这一法案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法案的出台,极大地激励了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管理变革,也使研究型大学开始转变为创新型大学,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并最终使美国产业技术得以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4.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的课程理论学家多尔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 ,在借鉴皮亚杰的生物学观、混沌理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思想的基础上 ,批判和继承前代课程理念 ,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本文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与教学、教师观、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了多尔的课程观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小威廉·E.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观,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尔注重使用“隐喻”来阐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自组织”的作用,重视个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展、进步和成长。本文以“隐喻”与“自组织”作为研究视点,通过“隐喻”探讨课程的动态开放、多元生成,探究注重描述性“会话”的课程“解构”与本体意义“重构”,同时从“显性与隐性”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自组织”深入分析课程解构、建构与重构模式。进一步尝试由理论解释促进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多尔后现代主义“舞蹈型课程”的生成模式,探究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课程教育实践样态,以期推动有利于实践操作的“中国特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西部重要寺院阿拉善南寺的创建者和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tshangs dbyangs rgya mtsho)传》的作者阿旺多尔济(ngag dbang rdo rje)的生平事迹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作者从比较多的蒙、藏、汉文献中找出有关阿旺多尔济的零散记载,把它们按年代顺序整理汇编,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了 他一生中的重要活动。这对研究六世达赖喇嘛和《仓央嘉措传》一书及其作者,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标准是: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通过介绍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图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请寄标点来     
台奥多尔·冯达诺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他在柏林当编辑时,一次收到一个青年习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您自己填上。  相似文献   
10.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镇西北约8公里处的下沙河故城(大破城)与唐代的"俱六城"或"轮台城"无涉,也不是"乌鲁木齐旧址",而应是明代蒙古和硕特部所建之城。清乾隆年间为准噶尔汗国大台吉、宰桑噶尔藏多尔济所居,及至乾隆三十年(1765)噶尔藏多尔济及其部众调迁塔尔巴哈台后遂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