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8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733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13篇
人才学   155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3016篇
理论方法论   454篇
综合类   5696篇
社会学   1051篇
统计学   30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881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712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686篇
  2009年   722篇
  2008年   879篇
  2007年   700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396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代形成了"本质—特征论"的文学定义,即先界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再界定文学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一定义的思维方式是先界定事物的普遍性,再界定事物的特殊性,突出事物的普遍性关联,轻视事物的独特性质的揭示,使得文学研究本应着重研究文学的特殊性成为空话,不利于认识文学自身的规律。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论试图突破这种定义方式,但1990年代以来,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语境论再次回到从事物的关联性定义事物的思维老路,文学自身本质问题受到质疑,弱化了文学与审美关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以其对象化理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消除宗教异化的路径。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致力于从世俗基础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但同时,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对象化理论的扬弃,同样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产生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更为科学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后稷的地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并由此延伸出后稷感生神话的存续形态、变迁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陕西武功地区秉持传统的"陕西关中说",地方文化学者因其所处场域而凭借惯习来选择策略,积极通过地方文献整理、古迹修缮、著书立说等活动建构了后稷神话在当地的物象叙事、语言叙事与行为叙事。地方文化学者书写区域史的知识生产过程造就了后稷神话在地望纷争背景下的多元传承形态,形成了"神话主义"的一个特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一方水土养这一方人,一方人必讲这一方水土"的颇有反思意味和探讨空间的知识社会学命题。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年间在新疆局部设乡约以协助官方治理基层社会,清末新疆设省后建制划一,将伯克裁改为乡约以期沟通官民。吐鲁番厅汉回乡约以多重身份参与司法活动,查验案情、调纷止争、出保具结以促进社会安定,但乡约因权责利不相符而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及可靠性。清末吐鲁番厅乡约在司法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及其参与词讼之裁断方式表明,新疆建省后努力在制度文教方面与中央王朝趋同,但限于自身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原的差异性及清廷衰微之势,新疆制度革新之路实属艰难。实践表明新疆基层社会治理不能倚赖乡约而需大力推行文教以改善软环境,且边疆稳定仰赖中央的强盛。  相似文献   
5.
林雪是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诗人,她“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风大气沉郁。她近期的诗歌,情怀与思辨相互倚重、酵化,介入生活与提炼心性同步发力,题材多样,手法多变,情感收放自如,气韵放达从容。她对现实的观照,对时空的架构,对存在的开掘,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她自觉地从先期女性主义诗写中觉醒,到如今的清澈中隐显尘世的味蕾,对生活细节和感念触觉的精妙镂刻,以及对世道人心的专注和细致打量。  相似文献   
6.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当今都市环境中生存的独生子女群体,其特性大异于前代人,压力源亦异于前人,所思所念以及心理困扰极具特点,进入青春期后特征尤为明显。抓住当今都市独生子女的本质特征,对未来青少年教育的方向及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回应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这一问题时,大体均持文化整体观的立场。然而这一文化论述模式有其内在的理论困难,王南湜先生基于其文化分层理论对此有很好的揭示。本文认为王先生的文化分层理论仍有进一步商榷与拓展的可能,王先生虽对新儒家“开出说”有严厉批评,不过二者所凭借的文化哲学在理论上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即在反省文化分层理论与“开出说”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你是我10年青春里的王子,可你的白马,终究没有到我面前。你是我最好的男闺蜜前些天,我一个人去看了电影《匆匆那年》。结束时,当王菲空灵的歌声响起,瞬间我泪流满面。曾经我和你的匆匆那年,一幕幕在眼前闪过,不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上大学时,你是我最好的男闺蜜。除了上厕所和睡觉以外,我们几乎形影不离。你是校园广播站的名嘴,我是导播。纵使我们合作了无数次,即使关掉了麦克风,我还是不如你能说。我们互相挖苦,却又分享着彼此的心事。  相似文献   
9.
传统认识论由于预先设定一个有待认识的对象,因而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的认识主体,主客二分的前提使得认识论面临两大无法回答的难题:一是我们的意识如何超越自身切中在它之外的认识对象?二是存在于具体时空中的认识如何能够超越当下获得普遍性和一般性。胡塞尔致力于寻找不以非确定性为假定前提的出发点,他认为他在我们的意识生活中找到了这样的出发点,那就是对直观中所给与的东西的描述。通过本质直观的方法和"立义—立义内容"的认知结构,胡塞尔以一种全新的现象学的方式超越了近代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感觉材料作为认识开始的地方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得到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马克思在这个命题上不断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反战的过程之后建立起了人的本质哲学理论。本文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出发,解析马克思人的本质哲学理论中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此外,本文还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三方面说明人的本质在现在社会的发展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