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笑尘 《老年人》2008,(1):44-44
在湖湘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的湖湘诗人,酿就了中国诗坛千红万紫的春色。人们看到,诗人们以自己饱满的激情和独特的诗情才气铸就的阕阕词章,为我国古今诗坛增光添色。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推介一些湖湘诗人的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黎简、宋湘齐名岭南诗坛。二人之生活履历、态度、价值观多有差异,其山水诗之题材、意蕴、风格亦极不相同。但是黎、宋创作皆反对拟古,勇于创新,从而自成一家,并共同构成了清中叶岭南山水诗的主要风貌。在清代岭南诗史上,黎、本上承清初岭南三大家,下启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兵  侯冬 《甘肃社会科学》2012,(2):133-137,161
乾隆朝,卢见曾两任两淮盐运使,在任时以爱才好士著称,幕府宾客众多,极一时之盛.卢见曾以其幕府为核心,广纳贤才,结交文士,鼓扬风雅,鼓励并影响着文人雅士的创作,幕府的宴集活动为其赢得了名声,使其成为了乾隆中期江南地区的文坛盟主.卢见曾幕府的文学活动促进了扬州诗坛的繁荣,同时也影响着清代中期扬州诗坛风气的转变,促使扬州诗坛向“雅正”复归.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嘉庆之交,在性灵派思潮的鼓荡下,诗歌写作明显形成一种强调自我表现而走向极端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由反对模拟进而漠视古人和传统,强调自我表现的绝对价值,以至于放弃独创性概念。被视为性灵派后劲的著名诗人张问陶正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他的诗论清楚地显示出性灵派走向极端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考试后,冯溥以万柳堂为载体,以宴饮雅集为形式,倡导“宗唐”的“盛世清音”创作,借由诗坛唱和整饬和引导康熙诗坛的走向.在冯溥的积极干预下,“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念复归,清雅平和的诗风重新占据了主流,“盛世文治”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山谷诗在清道、咸年间的京师诗坛受到普遍推崇。师友间的辗转传授和相互影响推动了其广泛传播,而程恩泽和梅曾亮的作用尤为突出。诗人群体虽有宗宋与宗唐之分,但对山谷其人其诗均有赞誉。他们深契于黄庭坚挺立"不俗"的道德人格和潇洒物外的风神,并本于不同的诗学立场论列其诗作的艺术特征和渊源,进而肯定他在诗史中的地位,对山谷的诗学批评与创作也有引申和借鉴。这一现象既是乾嘉以来诗坛推举山谷之风气的延续,亦不乏现实针对性,即纠正性灵诗风;向后则开同光体之先声,成为诗学风气转变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杨理论 《江汉论坛》2006,(5):127-129
萧德藻在南宋中兴诗坛诗名大著,曾一度被其时的诗坛盟主杨万里誉为“四诗翁”、“四诗将”之一,后经方回的反复称扬而一度列名于“南宋四家”,在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萧德藻一直是一个被学界冷落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在客观公允的评价其残存诗歌的基础上,联系诗坛峰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演进轨迹,分析其生前盛名,身后寂寞的深层原因:萧德藻在中兴诗坛声名大振是其时诗歌多元化发展趋势使然;而身后的千载寂寞缘于其诗作散佚,也缘于其诗歌风格冷峻奇峭,不易宏大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8.
妙笔生花     
《快乐青春》2020,(4):69-69
成语正解:以高超的技巧写出优美动人的作品。也指巧妙地润色文句。成语故事:《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大诗人李白的一个典故。一天深夜,李白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随风飘到一座海上的仙山上,看到一支巨大的笔耸出云海,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支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研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9.
邹祖尧 《学术界》2012,(5):162-169,288
朱元璋的诗歌创作可以登基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诗作,粗豪霸气,威风凛凛,直有干云之势;后期诗作,雍容雅致,功利实用,几无风格可言。在朱元璋看来,大明诗歌应该成为与大明开国气象相契合的粉饰太平的工具。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身体力行、垂范作则,大量雍雅、实用之作在朱元璋的后期诗作中接踵涌现。这些诗作,不仅直接左右和控制了明初及明朝前期诗坛,也影响乃至笼罩了整个明朝诗坛。  相似文献   
10.
刘占召 《唐都学刊》2008,24(3):19-23
律诗定型后,基于对律诗弊病及古、律诗区别的清醒认识,盛、中唐有些诗人在重古轻律思想的驱使下,借鉴古诗的创作精神改造律诗,出现了"以古为律"的创作倾向.独孤及、元稹、白居易和<文镜秘府论>对此都有理论表述;杜甫天宝后期的律诗继承了汉魏古诗的传统,是唐人所说的"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宋以后诗论家多从创作技法探讨"以古为律",这与唐人多从创作精神来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