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 后汉乾祐右元年( 948)正月下旬,登上皇帝宝座不满一年的后汉皇帝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杨邠、史弘肇为顾命大臣,要他们好好辅佐年仅十八岁的刘承祐.  相似文献   
2.
在诏书的书写上,唐廷对于化外民族有着特殊的用词,但这些用词只是在涉及安史叛军的诏书中有所使用,而未见于涉及河北藩镇的诏书之中。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用词,基本不出唐廷对化内敌对政治势力的用词范围。这反映了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一政府下的地方叛乱来对待和处理的,并未从文化层面对河北藩镇有所排斥。史料中存在的河朔胡化的言论,是中唐士大夫在夷夏之辨观念的影响下,对河北藩镇产生的主观认识,并非完全基于对河北藩镇的客观了解。  相似文献   
3.
吕古宸 《领导文萃》2007,(12):116-120
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郊区波茨坦,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开了一个美英苏三巨头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对投降后的德国的处置和对日战争结束后的善后处理问题。虽然会议中途英国首相交班,由艾德礼接替了丘吉尔,但会议本身进展顺利。会议的最后一天,即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发布国增加了未参加会议的中国,却没有苏联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对日宣战。《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就是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明代内阁阁臣代逝去的皇帝起草遗诏和代新即位的皇帝草拟即位诏书两件大事,说明阁臣的“代王言”在明代政治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阐述了阁臣在明王朝新旧交替之际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魏《六条诏书》中关于选官思想的论述集中在“擢贤良”诏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资荫门选;先德后才的选官标准;对“邦国无贤,莫知所举”的批判等方面。在此思想指导下,西魏改革了选举法,开创选拔官吏的新途径,成为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贾凌绛 《东西南北》2014,(16):76-77
选举时袁世凯曾派军警"保卫"国会,被国民党议员指其使用武力,权力欲心切,但他当年接受上海《大陆报》的采访时说,自己要做的是华盛顿,并不是拿破仑。他表现得更像拿破仑式的政治强人。在当选正式大总统一个月后,袁下令解散国民党。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战争是近代中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困境中的清廷竟然敢向全世界宣战。其实,如果仔细排比新旧史料,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所谓"宣战诏书"的真实用意并不是宣战,而是一种外交立场,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8.
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 ,典章制度 (包括监察 )方方面面需要鼎故革新之处很多。隋制集汉魏以来监司变化之大成 ,革除前代弊政 ,在文帝开皇年间和炀帝大业年间进行了两轮改革 ,特别是隋炀帝“三台”之制多有创革。隋制对唐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往学界重唐轻隋 ,其实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隋制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发表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鲜为人知的是,在诏书发表前的最后时刻,仍有主战派追随者发动“起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太平天国在戎马倥偬之际编写、刊刻了大量的书籍。但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对太平天国刻印的书籍极力查禁销毁,致使太平天国刻印的书籍流传下来的寥寥可数。根据有关文献考察可见太平天国刻书的概况和版本学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