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  相似文献   
2.
欧洲左翼知识分子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分别于1955、1972和1974年访问中国,并各自留下亲历中国的记录文本。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中国行不同的在场遭遇,他们关于中国的感受见解大相径庭。萨特的“红色中国”观、安东尼奥尼的“两种表情”中国论和罗兰·巴尔特的“负片(Negative Film)中国”观,除了分别显示他们“积极介入”的存在主义文学观、“积极疏离”的间离理论和“判断悬置”的现象学方法外,还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观察中国时视点转化历时化的过程。他们中国行的三种视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立场嬗变,也为我们认识特定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主持语:基于对电影的独特角度与理解,画家刘玊实践着建立在电影语言之上的绘画尝试,他的作品平衡了绘画性、叙事性以及精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区别于圈内所流行的对影像表面化的简单复制。画家在不断面对与超越的过程中,其作品的生命能量逐渐强大,冲破了种种阻碍,获得对生命的觉醒与自知,同样在整个过程中刘玊本人对内心的舒解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介绍了纪录片《中国》的拍摄背景,并论述了拍摄手法及视角,展现出了特殊年代的温情一面.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城市人的心理状态。电影大师们正是出于对这种对心态的准确把握,从而在记录一个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同时,可以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的内核,使得影片增加了艺术含量和感染力,成为了揭示人类心灵的不朽的艺术佳品。中国大陆的导演着重于表现农村题材和传统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和市民心理的表现较少。城市意识在电影中的渗入是电影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米开朗基罗的凝视》为引,希望以一种美术审美的视角去重新定义其中的"凝视",并将其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相联系,为我们现当代的教育理念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奥尼导演的纪录片《中国》不仅仅是再现现实,片中纪实镜头语言体现了导演的主体性。《中国》呈现的"中国图像"的传播过程交织着误读和接受、阐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