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艺术,主要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基本单位,乃是字词。因此可以说,诗歌的艺术,乃是字词的艺术。无论实字还是虚字,其美学功能均不可小觑。诗歌的魅力主要源自诗歌的语言,而语言的魅力则主要源于选词造句。汉诗如此,英诗亦然。  相似文献   
3.
“也”字是《马氏文通·助字》中论述最为详尽的语气词之一。本文从分类、语法功能以及与“矣”“者”等语气词的区别三个方面评述了《文通》对“也”字的研究。《文通》对“也”字的研究 ,批判地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 ,并有所创新、发明 ,而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艺术,主要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基本单位,乃是字词.因此可以说,诗歌的艺术,乃是字词的艺术.无论实字还是虚字,其美学功能均不可小觑.诗歌的魅力主要源自诗歌的语言,而语言的魅力则主要源于选词造句.汉诗如此,英诗亦然.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马氏文通》以前古代学者对汉语实字、虚字的研究成果。从宋代开始,学者已区分实字和虚字。古代学者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实、虚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以有形体、无形体分实虚;其二,以有实义、“不为义”分实虚。前者在作诗、对类方面确实给人们带来方便;后者更适合总结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言诗随着语言的发展实字化以后,由于单句语法意义的独立,失去了诗经体四言丰富多变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序。而在汉魏到两晋长达四百年的重构体式的探索中,实字四言所找到的新句序主要是与二二节奏最相配的对偶及排比句的连缀。对偶的单调性和高密度造成了使用单音节虚字和连接词的困难,使四言最适合于需要罗列堆砌的内容,自然就成为颂圣述德应酬说理之首选。于是,向诗经的风诗和小雅寻求减少对偶,自然承接的句式,就成为必然趋势。但陶渊明复归诗经体的成功,却说明实字四言重构体式的失败。玟是东晋以后四言衰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