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停车顶尖是一种专用夹具,用在车床上取代卡盘来夹紧实心轴类零件进行车削加工,应用不停车顶尖可以从轴的一端一次性加工到另一端,解决了在加工轴类零件时需要停止车床来调头车削加工另一端的问题,减少了加工工序,保证了加工轴的精度和同轴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加工难度,避免了车床电机的频繁启动,延长机床的使用寿命,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试论洪大容的实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朝鲜李朝后期的“北学派”肇始于洪大容,他的实学思想具有开创意义,尤其在宇宙自然观方面,为“北学派”实学奠定了宇宙自然观、世界观的基础。他的“实心实学”也受到当代韩、日两国实学界的关注。在“北学派”实学家中,洪大容最先到了中国,考察了京、热、冀、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情、风土文物,最早提出了北学中国的主张,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和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嘉庆十五年,甘肃发生大面积旱荒,灾民情状可怜,社会情形不安。时任陕甘总督的那彦成遵循赈恤民瘼、以纾民力的救荒思想,积极配置赈济资源,构建吏治防腐机制,使得荒政卓有成效,深刻反映出官员的实心实力是荒政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研究那彦成的荒政保障建设,可推进清代甘肃荒政研究事业的前行,也可资鉴现实。  相似文献   
4.
宁德古田吉祥寺塔的建筑特征及其雕刻艺术有着强烈的地域风格,其建筑造型参照了同圣寺塔的建筑样式,同时又继承吴越国时期楼阁式实心石塔的建筑构造,并根据古田地方特色与民风民俗进行适当的改造,是福建楼阁式实心石塔的典范,对福建沿海其他楼阁式实心塔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竹子的秆形结构研究对竹林资源产量测算和秆材的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实心狭叶方竹的秆形特性及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实心狭叶方竹平均秆高为116.9cm,最高可达257.0em;地径一般在1cm以下,平均为0.495 cm,最大可达1.58cm;节间长一般为5-18cm,平均为11.1 cm,最长达20.2 em;枝下高一般小于70 cm,平均为44.1 cm.竹秆的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竹秆重量、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71,0.921,0.886,三次方程最能反映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秆重、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不同于其他竹种的研究结果.节问长度在竹秆中随着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稳定→逐渐下降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竹子其秆形各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其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俞秀玲 《江淮论坛》2012,(4):105-109
二曲是在重“实证”、“实效”以及与民“实惠”并求通“可行”的基础上来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二曲认为王道之政的关键,一方面须重视修齐治平之学,另一方面须行“实心实证”之政,还须实施重民养民之策。只有通过这些政治措施,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治以贤始,即以贤终”的王道之治才能得以实现。这一阶梯式的王道演变措施使得儒家的仁政之治不再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7.
食差称奇     
清·钱泳《履园丛话·南州逸事》载:玉峰徐大司寇乾学,善饮,每早入朝,食实心馒头五十、黄雀五十、酒十壶,可以竟日不饥。同朝京江张相  相似文献   
8.
李伟波 《船山学刊》2020,(3):110-112
2019年12月21-23日,由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思想史研究室主办的第十五届东亚实学国际论坛在日本仙台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近代的失控与实心实学",就"近代化"及实学研究的相互理解与共同目标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探索了面向未来的东亚实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9.
朱康有 《唐都学刊》2005,21(5):151-154
明末清初思想家李二曲怀着强烈忧患意识,从心性实学角度提出深度意识内核引导,始终是天下治乱的关键;认为仁政实质上偏重于德治,在治理社会具体举措上,必须配合法的效力;所以,仁政的推展便是王道的施行。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吸取了《中庸》诚明相生的思想,以实心生实学为《尚书》诠释的基本观点。实心即与天道为一的诚的境界,实学即符合价值理想的具体事为。王夫之力戒不取资于诚的润沃而仅恃聪明才辨的"浮明",并批评四种弊病:一是道家的自然主义,主张人不可干预自然事物;二是法家的法治主义,主张一决于法而放弃人文、道德之教化;三是过分的自我主义,见心不见理,夸大、滥用人的能动力量;四是过分的封闭主义,有见于人文的弊害而欲以绝去人为规避之。王夫之对明朝史事的评说,对佛老的批评,他的中国文化重建的理想,皆立基于这一原则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