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33篇
  免费   2000篇
  国内免费   560篇
管理学   4791篇
劳动科学   300篇
民族学   2825篇
人才学   1793篇
人口学   180篇
丛书文集   21657篇
理论方法论   3663篇
综合类   46588篇
社会学   6032篇
统计学   664篇
  2024年   383篇
  2023年   1511篇
  2022年   1495篇
  2021年   1669篇
  2020年   1672篇
  2019年   1623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1244篇
  2016年   1585篇
  2015年   2639篇
  2014年   5281篇
  2013年   4608篇
  2012年   5369篇
  2011年   6672篇
  2010年   6322篇
  2009年   6009篇
  2008年   6807篇
  2007年   5168篇
  2006年   4576篇
  2005年   4362篇
  2004年   3914篇
  2003年   3572篇
  2002年   3058篇
  2001年   2644篇
  2000年   2204篇
  1999年   1075篇
  1998年   677篇
  1997年   498篇
  1996年   382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故事内容的空间流转频繁,文中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并存,现实空间则涉及多个不同地域空间和众多空间场景,以及特定的空间类型。空间元素在小说中承担了一定的叙事功能,既配合时间叙事,也引导叙事视角的转移,成为小说诗词叙事的载体。题壁诗的公共空间属性在这篇小说中有所消解。其空间书写具有强烈的寓言性,营造了情绪氛围,特定的空间具有特殊的历史象征意味,产生反讽效应,强化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3.
路易丝·文奇的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从奥维德时代到19世纪初那耳客索斯形象的多重意义,重点分析了神话故事的原型意义及相关联的三个母题:影像母题、错觉(或幻觉)母题和认知母题。认为自12世纪该主题即被确立,此后几个世纪里影像和错觉(或幻觉)母题得到强化。那耳客索斯形象是骄傲的傻瓜,他被虚假的快乐和表象所欺骗,而认知母题几乎被忽略。14世纪的新阐释,那耳客索斯则成为善于遗忘的男人; 15世纪则成为关注美的物质形态的男人; 17世纪强调这一形象的情色和感性元素; 18世纪讨论了两种自恋的区别,一种指向自我认知和对人性的认识,另一种是导致贫乏无知。该著还提出了关于"历史"主题的概念,以及关于题材史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价值的问题。但该著并未揭示"那耳客索斯"母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杜甫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登高》诗,虽是其晚年凄凉与孤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但诗中却充满着令人激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源于杜甫对登高文学传统的继承,亦是其晚年面对迁逝之感时昂扬生命意识的展现.除了感时伤事,诗中还深刻蕴含着杜甫晚年的壮阔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夔州相对安定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更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家具买卖,并不是当前的热门生意,但85后女子于英廉从中发现了商机。十多年前,于英廉的父母下岗后在街道的帮助下,在徐汇区开办了一家小店,以收购旧家具为主业。于英廉高中毕业后,父母送她赴日本求学,她在留学期间发现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7.
自清代都柳江河道疏浚以来,人群流动日趋频繁,位于都柳江下游的葛亮寨因商业化发展吸引了不少移民经商定居,其中包含了部分由都柳江上游及支流迁徙至此的苗民和侗民,其族群身份与认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复杂性与模糊性。文章以葛亮寨的苗侗移民为着眼点,探讨其如何经由对孔明这一形象的演绎重构"村落历史",并透过一系列仪式实践建构和表达"我群"身份认同,进而将文化带入族群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族群意识的形成既与社会历史过程有关,同时也是文化创造与重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9.
10.
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观念的产生与流传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团结"观念的认识与推崇,涉及个体家庭、家支姻亲、邻里村落以及民族国家等各个层面。当前,加强团结互助价值观的现代性调整与适应,对整个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