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积德屯村是一个随明代大规模屯田而入滇的汉族村落,在周边白族的包围下生活了几百年。作为一个区域性“少数民族”,积德屯村基于共同的族群血统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行政区划)两个认同要素,把可行性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实现了族群的认同,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清代在承袭传统漕运制度的同时对明末漕运组织体系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清初时代特征的漕运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每年漕运正常进行的同时彰显着清廷的权威,然而漕运组织的内部实践与运作过程,却有另一番特色。与明朝不同,在清代漕运旗丁组织内部逐渐催生了一些私议规程,这些私议规程独立于漕运法规外,行之年久,表面上是弥补漕运制度与实践"间隙"的举措,实际上却是旗丁间为维护群体利益而建构自身权利的一种体现,此间虽有官府的参与,但更多是以默许或支持姿态出现,这不仅影响了清廷制度与律令在下层的执行效果,也为官府权力的延伸与下行预留了空间。另,私议规程的出现为漕运章程的实施提供了腾挪空间,这与其说是漕运制度在运作中有一定的延展力,不如说基层群体与组织在实践中为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各朝国力及主政集团边疆经营理念的区别,使得移民实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却处于不断深化中。本文主要从移民实边的治理理念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历史上中央政权经营西域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人刘禹锡从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始任屯田员外郎,到文宗大和元年继任主客郎中,其间跨度达二十三年之久,这在唐代郎官中极其罕见,甚至对后期的郎官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刘禹锡三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京城任职与刺史外放,对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郎官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较为密切。具体而言,表现在诗歌中的郎官意识非常明显,其中的刘郎意象在中唐成为郎官的代名词,并在文士中流传广泛。郎官期间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郎官悠闲精致的生活,游园与宴饮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诗歌酬唱则成为其任职郎官期间的主要创作形式,在唱和形式和诗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新变,从而掀起了中唐唱和诗创作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5.
乾隆年间新疆的滇省土夷是清代从云南发配到新疆的少数民族,作为安插户,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安插"在乌鲁木齐都统辖区的头屯所、芦草沟所和塔西河所进行屯田。本文探讨了他们被发配的时间、原因及在新疆生活及婚配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元代屯田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甘肃行中书省下的亦集乃路,虽为下路,但地处边陲,是西北军事重镇,该地的屯田开发亦受到元政府的重视。亦集乃路的屯田开发在元代屯田的大背景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屯田类型囊括了元代的全部类型,屯田户种类及民族成分复杂等。本文仅就亦集乃路的屯田面积及户数、屯田类型、屯田户的构成和屯田的管理机构等问题略加阐述,力求向读者展现亦集乃路屯田开发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和海洋强国,就必须积极跟进新的世界革命性潮流,依托陆域面向海域求发展。目前中国不仅存在海洋经济开发问题,而且在海洋安全形势上也不乐观。为此,应当透视中国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取向的时代背景,认定中国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取向的价值求证:有利于中国推动海洋经济开发,有利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安全,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协同发展,有利于中国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有利于中国推进和谐海洋建设。  相似文献   
8.
明洪武8年(1381年),本已归顺明朝并被封为梁王的原元朝藩王把匝刺瓦尔密与当地土司势力举兵造反,朱元彰从南京及江淮调集三十万大军前往。次年叛乱平定。此举史称"调北征南"。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三分操备七分耕种"。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屯田戍边,明军徙屯田将士家眷同往。60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吸引眼球的是它保留的"明"风。有专家称,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其建筑多为徽派建筑风格,服饰多为青、蓝色"凤阳汉装"。妇女发型还保留着"两耳盖发",已婚的妇女还要在头上带一块白手帕;我们看到,当地的语言中还保留相当多南京周边及江淮方言的语法词汇,只  相似文献   
9.
西路军需补给刺激了西北屯田,但屯田在西路军需补给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屯田与军需补给关系密切,战局的变化促使屯点的区域变迁,屯田在雍正朝西路军需补给中最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屯田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田是由国家政府颁布的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特殊政策。从炎汉到盛唐,乃至明清,历代封建政权几乎都推行了屯田政策。在历代政府的统治过程中,屯田在实边、拓土、定国、治国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屯田,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代的屯田头起于何时以及是怎样兴起的,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屯田的准确认识,更好地把握屯田的本质特征并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