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语·鲁语下》中 ,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 ,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 ,是善的化身。然而 ,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 ,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 ,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多次强调儒家思想在政府建设新型社会主义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的崇德向善理念的理论建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其研究视角是重视孝道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领会儒家思想占据政府建设新型价值观重要地位的明显趋势,从当代社会主义公民价值观的内涵定义来界定这一理论;其理论建构是以崇德向善为理念、以孝道文化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平台的结构框架;其对策和措施包括坚持“顶层设计、政府主导”的原则,采取“家庭为主、学校为辅”的教育方式,倡导“民俗为媒、繁荣节庆”的教育形式,强化“市场搭台、文化立国”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3):F0002-F0002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目前,已经形成以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等为主的学科门类,与此相适应设有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和正在筹备建立的社会人类学系。学院现设有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住授权点;设有外国哲学、国际政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史、专门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9  相似文献   
4.
在<国语·鲁语下>中,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是善的化身.然而,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6.
清朝皇嗣制度建立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因受到汉族“立嫡立长”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诸大妃之子中予立储君。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继承并维持了这一立嗣传统,拥贪王宫之子”福临为君。福临继统,并非是诸王“窥视神器”的一种“折衷方案”,而是由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皇嗣制度和福临继统前所处的肯定地位所决定的。皇位继承问题的及时和妥善解决,使满族贵族集团度过了政权危机.为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1991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给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教授许崇德写了一封信。书信的全文照录如下:崇德同志:你好!我问了我兄弟钰良(清华外语系毕业),他认为目前纪念作为教授的叶公超先生,人们不会有顾虑,但现在北京的老学生也不多了。他举出的计有  相似文献   
8.
9.
清政权入关前颁行的部分法律、政令保存在“崇德元年丙子岁四月十二日登基后议定 (的 )会典”中 ,即《崇德会典》。近年有人撰文提出“《崇德会典》子虚乌有”,连所使用的史料都是虚假的。其实 ,清初皇太极时期是有《会典》的 ,将其命名为《崇德会典》不仅符合古籍整理所遵循的一般规范 ,而且在清初的司法实践中也能证明是运用了《会典》的  相似文献   
10.
正金堂县川锅技工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为四川锅炉厂技工学校。三十余年来,学校依托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素质教育为先导,以技术培养为根本。集教学、实习、生产于一体,走产学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办学理念,实行"军队+企业+学校"的管理模式,着力于学生理论、技能、体能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智慧型蓝领"。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