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张双智 《中国藏学》2016,(2):170-176
国民政府深信藏传佛教在治藏中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尊重和团结藏传佛教高僧和喇嘛,委派黄慕松、吴忠信入藏,广结善缘,布施西藏寺庙和喇嘛。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也承担了布施的重任,每年传召法会时,都按照惯例,熬茶放粥发放藏银。国民政府也不定期的以蒋介石名义捐赠锡德寺、木鹿寺等重要寺庙,展现了中央德意。以三大寺为代表的寺庙是支持中央,反对英国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3.
以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正月法会期间的布施现象为案例,基于藏传佛教经典和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布施论述,探讨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意义。佛教理论强调布施行为的出发点是以善心为前提的。学术领域中将布施行为置于礼物和献祭之间,从交换、互惠和契约的角度,强调其社会功能。综合考虑布施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及田野调查结果,认为布施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一种自我交换机制,通过对有限资源象征化,以实现解脱、成佛等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熬茶布施政策是国民政府"从宗教上推动政治"策略的重要体现。依此政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熬茶布施,希望以此在西藏构建起支持中央的基本力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中央与西藏政治关系的目标。实践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藏隔阂,融洽了汉藏感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龙 《职业》2016,(7):46
"一场微商创业大赛,不仅让我们的创业得到成长,还孵化出了众多的微电商."2016年1月2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微商创业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的雅圆食品公司创始人李晓泠说,她把政府奖励给她的5万元创业基金全部拿出来,设立雅圆创业基金会,并创办郴州云布施商学院,这一举动受到很多创业大赛优秀选手的呼应,大家都说要把创业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倡导自利利他,佛教布施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利他、助人内容,为其慈善事业提供了价值基础,同时也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尊重弱势人群、慈善不分阶层、关注心灵成长等。笔者力图通过对佛教经典中布施理论的梳理,阐发布施观对于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以期对公益事业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莊贤普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放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具有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和礼节的场合,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渡难关。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今生享受越多,福报所剩越少,终有用毕之日。应当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立天 《文史哲》2004,(4):68-72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理念,被视为佛道的根本。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慈悲思想的含义简言之为"与乐祓苦",其善行要点为布施、不杀生,其神格形象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其内在的本质为解脱众生、成就佛果。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为: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源流》2012,(1):13
刘志庚,这位出生于老区的广东省副省长,曾带领东莞走出金融危机。2008年,东莞向生活困难人员和低保边缘户发红包,在社会中引起热议。有人讥讽这是"政治作秀,拿公共财政的钱来布施"。但刘志庚出来说话:"要实事求是,符合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和许多学者都将中观学的实相思想视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牟先生甚至看不到<大智度论>具有完整的系统.本文从布施波罗蜜人手证明中观学的实相思想是佛教中的觉悟者所觉悟到的境智如如的境界,它既是中观学的菩萨行得以建立的根本依据,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大智度论>不但有系统,而且具有一个以觉悟实相为归宿的大乘菩萨行的博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