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尤佳 《唐都学刊》2012,28(2):50-52
对《史记》《汉书》所载景帝遗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史记》景帝遗诏所载赐爵事恐有张冠李戴之嫌,将本不属遗诏的赐爵事也书于其中。实际上,汉廷对诸侯王概不赐爵,虽存在皇帝(或皇后)对个别列侯与关内侯特赐授爵的情形,但从不泛赐爵级,不愿轻易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与权力,对王侯赏赐多为金、驷马、封户等,这种赏赐原则也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1):15-19
宗室王侯作为西汉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曾对维护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外戚势力的崛起,双方在政坛上展开角逐,他们的关系成为影响西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王莽在夺权过程中对刘姓王侯采取了兴灭继绝、经济收买、翦除政敌、军事镇压等手段进行笼络和控制,宗室与王莽的关系也由合作终至依附,但最后仍不免覆灭。分封的王侯与中央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矛盾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周树山的长篇历史小说《生为王侯》,以三国乱世为背景,以曹操父子的争权斗争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王侯争权夺利、同室操戈的血腥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布衣原指人的身份,即身处下层的平民。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到了唐代,布衣几乎成为未仕的士人的代名词,即所谓的布衣之士。布衣之士不同于普通的平民,他们是平民中的读书人。布衣之士虽身处贫贱,却以通经籍、明道义而自高。布衣之士,虽然始终没有形成自觉的阶层意识,但是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士文化中一种突出的现象:布衣精神。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的士人气节,即不以贫贱为耻、乐道安贫、寂寞以守志的情操;平交王侯的布衣立场。总结这些布衣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士人出处之道。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道G106湖南平江段改建工程施工,对老路改建过程中的线位选取、平交设置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非常适用老路改建工程的路线测设方法:线位拟和法。该方法节约了用地,控制了造价。  相似文献   
6.
徐州是我国以汉字、汉语、汉文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集萃之地,也是汉高祖刘邦及其功臣诸候集团的桑梓发源之地,绵延400余年的两汉时期,经济发达,疆域辽阔,是我国少有的昌盛时期之一,因此当时的封国诸侯王陵盛行厚葬之风。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科学发掘汉墓万座以上,出土了大  相似文献   
7.
平交路口的交通问题与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结构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功能概念不清 ,路网功能结构、建设标准不合理 ,路网系统性差 ,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致使路网节点不畅 ,从而对城市交通特别是平交路口交通的畅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缓解平交路口的交通压力必须注重对路网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