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昭示天下的国家,"社稷"为其形象表述。农业文明以"禾谷"为重、为先,这不独为粮食生产之故,亦为文化之重。中国稻作技术引领世界,南方不仅是世界稻谷栽培起源之地,栽培技术亦领先于世。古代传统的"耕读传家"构成了乡土社会重要的表述范式。无论是嘉禾之诉还是耕读之说,江西皆可为范。今天,中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厚重的农耕文明遗产,我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3.
庐陵文化的渊源、特点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陵文化也即现在吉安地区的古代文化。其特点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兼收并容的文化群体、群星灿烂的文化氛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文章节义的地域特色。另外,庐陵文化的历史地位也非同一般,其在青铜、陶瓷、科技、文学等方面的贡献,更是饮誉全国。  相似文献   
4.
庐陵素以"文章节义之邦"而享誉海内外,基于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课题组启动了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本文论述了"宋代庐陵文化名人研究数据库"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详细阐述了数据库建设的思路与步骤。  相似文献   
5.
庐陵婚嫁的礼仪程式有四个阶段:说亲,相亲,娶亲,回门。其中贯穿了周朝以来的“六礼”习俗。庐陵婚俗的礼仪程式体现了三个最基本的区域民俗特点:一是举乐,二是隆礼,三是尚物。这三大民俗特.拽的形成是缘于庐陵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有着强烈的庐陵情结,多次署名为"庐陵欧阳修",这缘自他对庐陵欧阳世家的高度认同,对江西庐陵的深情眷恋,以及对自己名山事业的无比珍惜。千百年来,人们均称欧阳修为庐陵永丰人。欧阳修世系为庐陵,籍贯为永丰,但绵阳也是他故乡。欧阳修不仅属于庐陵、绵阳、滁州,更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柳斌 《老友》2013,(9):20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传承至中世的日本后,许多词汇的内涵和用例都发生了不同于母体国的变异。如日僧策彦周良所撰的日记《初渡集》中“东坡”、“丁丁”、“庐陵”、“烟景”、“一指”及“买臣”等词语虽皆源自中国,但已明显有别于我国同时期的用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新思想、新文化输入之结果;二是某些词汇一旦离开母体,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易被摒弃或替换,常会通过表象或直觉赋以新意而作他用,这也正是域外汉语词汇的一种异于母体的传承与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英 《社区》2011,(24):26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居民迎来了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节除成功举办了开幕、闭幕晚会以及"永远跟党走"、"爱在社区"、"共建风采"三场专场文艺演出,还举办了"红色故事会"、"红色电影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激情广场大家唱"、"社区才艺表演"、"戏曲欣赏"、庐陵文化大讲堂、书画摄影展等共16项活动。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文化艺术节,成为干部职工的"加油站"为把社区文化艺术节打造成社区文  相似文献   
10.
庐陵古村群存在的支撑--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古庐陵地区通过发掘整理,涌现出了流坑、渼陂、钓源、湴塘等众多古村,从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村群里,透视出了古庐陵地区昔日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璀璨夺目的名人文化和古建筑文化.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古庐陵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先进的建筑营造技术,是它们存在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