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9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753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康德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出发 ,简要地探讨了康德美学的主体性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关于天才问题的论述 ,并在自然合乎人这一康德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透视了这些问题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 ,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 ,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 ,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康德对人生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确证,并分析了康德道德学的自律特征,同时指出了康德的人生理论的刻板的形式主义特点,认为这一特点使得康德的道德学只是一些无欢乐无情感的命令。进而详细分析比较了康德人生理论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的特点和“乐感精神”之间的实质差异,并着力寻求它们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提出“审美”不经概念而具普遍性,“美”是在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的基础上“普遍可传达”的一种感受。同时,“审美”应该无目的而符合目的性,并具有不依赖概念的必然性。康德还通过对“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定义和比较,进一步开展对“理想美”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理性理念的范导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根本思想方法之一,历史理念的范导在康德历史哲学中的有着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康德历史思想由浅入深的层层剖析,作者发现,历史理念的范导思想既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所在,同时又使他摆脱不了时代加给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康德对时空问题的处理是理解其批判哲学的关键。然而他的时空先天性论证却存在问题,因此历史上就该论证所引发的疑难产生了诸多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后世哲学的走向与这一疑难的解决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关联。正因为康德时空问题的困难性与重要性,才有必要对康德先天性论证内部所隐含的主观性要求进行细致分析,并对历来的争论进行考辨。借此,可以推演出三种克服疑难的补充解释方案,继而澄清其与各思想流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松 《学术月刊》2020,(7):24-32
当代休谟主义者试图用工具原则说明道德动机的来源,即如果人们有欲望φ,并且相信通过做道德行为Ψ能实现φ,那么就会有做Ψ的动机。康德主义者继承康德的基本主张,反对人们的道德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源自自然的欲望,认为服从道德的意志源自对实践理性规定的法则的服从,而对实践法则的服从经科斯嘎德改造之后,最终又是源于对实践生活和道德行为价值的认知。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解释道德动机来源的时候,休谟主义更加占据优势。不过康德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其实亦不断在做出改良,把韦勒曼的自治主义与科斯嘎德的认知性主张相结合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表明,我们最好放弃在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因为前者描述了普通人道德动机的来源,后者则告诉我们理性人的道德动机应该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8.
9.
10.
牟宗三以"无向判断"来代替传统"反思判断"的翻译,其深意是试图和中国传统道家"道无"的智慧挂上钩,以便强调审美的"无相原则"比起康德立于"道有"思维背景上的"超越原则"要高明些。牟宗三不同意康德把"合目的性"应用于审美判断,认为出了"滑转"和"混漫"的纰漏,并指出康德的审美判断还是一个知识机能,并不能充当自然和自由的"桥梁",应该依中国人的道德形而上直贯下来。此外,康德用来说明审美的"超越原则"是一种"外离"而不是"内合"方法。基于对康德的第三批判的怀疑,牟宗三提出了要以中国传统"妙"、"慧"来改造康德的鉴赏判断,指出"审美判断既是妙感妙慧之品鉴",且是一种"无向判断"。因此,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应该就是"无相原则"。事实上,牟宗三是以"无相原则"去代替康德那个只在"分别说"层次上的"超越原则",并主张"分别说"里的美相还要到"合一说"里给"化掉",这样才能达到即真即善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