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御诗赏析     
《中华魂》2014,(20):53-53
清圣祖曾驻跸石景山,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康熙帝留有御制诗三首:石景山东望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地镇峻噌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官周曾受诏进宫为皇帝作画的传说由来已久。一说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的主要绘制者之一;另一说他是《乾隆南巡盛典》中的插图作者。本文通过考查《康熙南巡图》及《乾隆南巡盛典》的成书状况,结合史实和文献资料证明,相关美术史论著关于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主要绘制者之一的观点,以及叶德辉关于上官周是《乾隆南巡盛典》绘制者的记录都缺乏史实依据。释成鹫的相关诗文表明,上官周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接到皇帝的诏书,但在成鹫的规劝下,毅然放弃了进京为朝廷效力的机会,力辞不应。由此,亦印证了民间关于上官周为"宫廷画师"传说实有"出处"。  相似文献   
3.
马伯群 《社区》2009,(14):37-37
康熙自己好学不倦.对皇子们的学习也非常重视。皇子们最早从四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年满六岁就要到懋勤殿或畅春园的无逸殿正式入学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1六月.康熙帝亲自为太子胤扔选定了师傅: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三位皆为饱学之士,能被皇帝亲点为太子的师傅.自是荣耀无比.且一旦太子继位,作为太子之师.前程更是不可限量,但是,结果大大地m乎他们预料。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南巡谈话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累积。重温南巡谈话,改革依然是核心话题。然而,面对更为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以维稳为借口,拒绝改革、不敢改革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在邓小平看来,稳定只是改革和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目的;稳定必须依靠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维稳不应成为改革的阻碍,要有勇气正视目前存在的"维稳困局",正确区分并理性回应各种利益诉求,不宜对公众的利益诉求作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在新的历史阶段,要继续突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不断开拓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康熙帝,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八岁时继承皇位,称清圣祖,年号康熙。康熙常擒权臣,平藩乱,收台湾。逐沙俄,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治理黄河,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左今图书集成》、《全唐诗》、《数理精蕴》等书,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6.
康熙、乾隆在位期间 ,分别沿运河六巡江南 ,其主要目的是加强清政府对运河以及江南地区的统治。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同 ,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前者南巡 ,促进了东南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后者南巡 ,则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 ,激化了阶级矛盾 ,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7.
陈瑸(1656—1718),雷州人,清代著名清官和治理台湾政绩优异的能臣,与康熙帝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他三领台湾,是清代治台官员中管理台湾时间最长,作出贡献也最为突出的一员。经陈瑸的治理,台湾物阜民丰,社会安定,文化教育获得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康熙南巡诗反映了南巡的目的和意义:治河安澜;察吏安民;游历山川。在国家统一的形势下,这是进一步巩固政权的需要,反映了治国重心的转移,并由此清王朝进入了盛世历程。因此,这些南巡诗不仅可补史料之不足,更有其重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在经历又一个回归,回归到需要改革,但前途又渺茫的时期。中国因此需要再一次“南巡”,不仅拯救改革,更是拯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