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葛依克勒氏赫哲族是赫哲族中比较单一的古老氏族,居住在乌苏里江口的德新,为黑龙江下游的土著居民.清初,清廷通过采取军事征讨、招抚内迁、编户贡貂赏乌绫、编旗设佐、三姓建置等各项措施,对葛氏赫哲族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控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事实证明:上述措施的实行是成功的.它不仅有效地维护了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地方管理、发展了葛氏赫哲族社会生产,而且加强了民族团结与融合,最终也起到了巩固东北部边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县级行政建置与辖境大小的历史演变是沿革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以晋阳县为例,对晋阳县的建置,尤其是辖境的变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证,可以看出,晋阳城是晋阳建县的先声,是晋阳县设立的基础,在晋阳县立县的一千二百多年里,其辖境总体上是随时间的推移而趋缩小,这基本符合中国政区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清初,散居在今夏河地区的藏族各部落,多被列入“河州口外诸番”之内,名义上归清王朝统治,实际上受青海蒙古厄鲁特部控制。这种状况延续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才随着“南番二十一寨”的设置而有所改观。“南番二十一寨”是自唐代以后,中央封建王朝首次在今夏河地区设立的基层行政建置。它的设置,对当地社会历史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一新疆之前,新疆地方缺乏实现社会政治统一的政治组织力量。经由清朝统一之前各方势力的胶合、博弈,再到清朝统一、反清运动与建置行省,新疆社会治理的变迁趋势由分散型权力格局、多族群分而治之而走向治理同质化,这是一个逐渐实现统一与稳定的历史过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力量对于新疆地方治理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分散而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不利于新疆社会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清河西卫所建置的确立完善,汉族民俗文化在河西一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河西一带神庙戏场的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明代至清中叶前,河西神庙戏场建设时间大多在卫所建置以后,空间上集中于卫所中心地域。晚清随着河西由边疆变为内陆腹地,卫所基层乡村的神庙戏场蓬勃发展起来,这对民间祭祀空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建昌地区建置变化很大,有其特殊性。洪武二十五年前主要是行政建置,以当地民族为府州县卫所土官。洪武二十五年后,月鲁帖木儿等土官反明被平定,明王朝废除了行政建置,代以军事建置,增设四川行都司和卫所,驻军达五万多人。四川行都司辖六卫三十二千户所和五个长官司。行都司官员以流官为主,卫所官员有流有土,长官司为土官。明后期万历三年省建昌前卫后,才出现五卫八所。明前期,行都司及卫所、长官司有效地统治着建昌地区。明中期后,由于军民与夷人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引起边衅,建昌卫土指挥使和邛部长官司土官衰落,原受土官抑制的彝族奴隶制扩张,掠夺劫杀卫所城镇军民,导致卫所萧条,控制范围大大缩小,军士减至五千多,靠从外地调入大批军队才能平定动乱。继之增置营戍,增派数千军士,分五大信地防守,但仍不能有效控制交通沿线,这种情况直到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7.
朱其现 《学术论坛》2006,(12):148-152
华夏政治文明对古代广西的历史影响呈现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不断传播的显著特征,这种影响也直接体现在古代广西王朝建置之中。文章重点分析华夏政治文明与百越文明交往特征及在华夏文明影响下的古代广西王朝建置特征。  相似文献   
8.
9.
吉林西部地区的山川草原无一不蕴涵着独特的地域之美,这里的草原民族风情亦时时透射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神奇韵致。本文对区内古今历代的建置沿革加以简要阐释,旨在呈现吉林西部历代建置沿革的复杂性,弥补学界对这一偏远地区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翰林院之建置始自唐初,宋代以后不断增加了修史的内容。明代翰林院设置之后,几经改制,翰林院官员的额员及职掌也经多次变化。明代没有专门的修史机构,翰林院承担了全部修史之职,史学功能强化。有明一代,翰林院不仅设置了专职史官,而且还多次组织开馆撰修大型史籍,史学成就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