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楠本认为鲁迅在《复仇(其二)》中引用耶稣受难的故事“未能反映犹太历史的真实”,其实,鲁迅的引述基本符合福音书的记载。周文用阶级论解读四福音书中的耶稣,既不符合耶稣时代犹太社会的政治形态,也曲解了耶稣的思想和行为。《圣经》是建立在有神论根基之上的。在福音书里,耶稣自始至终是作为有神性的人子被记录的。若依照福音书为史料,对耶稣作正面论述,则须放在神学语境里才能进行,而不能纳入阶级对抗政治变革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具有很强的弥赛亚意识,这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形成原因很复杂,俄罗斯东正教弥赛亚传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的弥赛亚化思维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斯大林个人的家庭和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弥赛亚意识在斯大林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包括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树立个人崇拜、推行苏联中心论.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宗教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领袖权威与个人崇拜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弥赛亚传统,苏共深受其影响。这一传统使苏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不能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不利于进行及时成功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新约研究中出现"弥赛亚的奥秘假说",认为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没有被公认为弥赛亚,初期的基督徒对此感到失望。本文从弥赛亚的奥秘成立的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提出:耶稣有关于自己作为受难的弥赛亚的肯定性身份意识,犹太群众心目中有关于耶稣作为权能的弥赛亚的否定性身份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理解错位,形成了《马可福音》中弥赛亚奥秘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德里达对马克思的"反复阅读和讨论"表现为对"幽灵"概念的回溯与显性化处理,这一概念既涉及到"哈姆雷特"专名所代表的正义的"幽灵",又代表马克思"幽灵"话语中蕴含的弥赛亚性的幽灵,甚至指向德里达解构思想中自"延异"以降一脉相承的"幽灵"一般.这种逻辑在德里达"延异-痕迹-书写-幽灵-幸存"的解构链条上充当着重要的一环,并最终指向不可解构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幽灵性是德里达早期以异延为中轴的解构理路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无X的X"、弥赛亚性、宗教性等话语筑起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场域。幽灵性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和基础——主导辩证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政治学,成为对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后马克思思潮认知测绘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9.
弥赛亚主义的革命实践:布洛赫和本雅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赫和本雅明都是从批判新康德主义的认识论和启蒙思想来为他们的弥赛亚主义的革命实践赢得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布洛赫最终把他的带有救赎色彩的音乐总体性转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本雅明对政治的模棱两可态度使他的弥赛亚的救赎难以真正接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无论如何,他们把革命与宗教结合起来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宗教不光是忱于幻想的,它还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其旨趣仍在于实践,当下时间打开了革命-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观念与他的认识论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发端于康德认识论哲学和黑格尔主义的批判.本雅明的星座、碎片和差异性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反对形而上学的传统.星座化的方法运用到历史领域形成的历史的辩证意象方法论范式,使本雅明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事件都是辩证的,既是废墟又包含着意义,未来就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的"当下"的历史时间观念.摆脱了现代线性时间的虚幻流逝状态,为理解人类本质历史和现实生存提供了意义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