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7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垄林”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在实质上,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纯朴的自然生态观。傣族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水稻田,没有水稻田就没有鱼米,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鱼和米,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因此,要保护水源,就必须重视保护包括“垄林”在内的生态环境。傣族的“垄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垄林”文化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防止水患和旱灾,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7,(12):102-107
薄荷片推荐: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约400多个,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当数傣族泼水节。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人手里明亮品亮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3.
孟定傣族原始造纸的民族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时期,即距今1800多年前由蔡伦主持,采用树皮、破布、旧鱼网等加工生产出了“蔡侯纸”;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忙团村至今仍完整保存了一套原始的造纸方法,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个工艺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认识傣族的传统物质文化,而且对探究中国的传统造纸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帕旭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当地的神树、水、竹、水稻种植以及狩猎、采集、山林管护中有大量的生态知识,涉及自然、伦理道德、禁忌、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经验智慧,影响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抑制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通过“文化生态”的理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对此进行研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弥补目前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依赖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研究转向——由“外部援建”转向“内部发生”,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肖伊 《中国民族》2013,(10):101-102
山里的壮族,文化厚重且极具特色。仔细琢磨,那看似新鲜的事物之后都有一种细致的味道。壮族的细致不像客家的精巧秀丽,也不像傣族的风情。更不似苗族的绚丽……它只是一种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或会心一笑的美。  相似文献   
6.
路崎岖,颠簸起伏,我乘坐的汽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西双”傣语为十二,而“版纳”意指一千份良田。在16世纪时,傣族土司将田地重新分割为十二个田单位“版纳”,这12块富饶肥沃的宝地被后人统称为西双版纳。四月的西双版纳,犹如北方的盛夏,最高温度可达37℃。景洪是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景洪”为傣语译音,意为“黎明之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来西双版纳传经布道。某日,他沿着奔流的澜沧江向北走了一整夜,黎明时分来到一个地方,看到成群的孔雀漫天飞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深有感触,遂将此地称作“景洪”。傣族…  相似文献   
7.
8.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涵化是人类学文化变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亦有其不足之处。云南西双版纳勐遮傣族艺术的变迁虽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但其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主动选择和适应。从中可以看出,涵化理论对文化主体性关照的阙失和缺少纵向角度的文化传统考察是其不足之一。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铸造了傣族人民个性鲜明的水情结。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成果的总和,透过傣族人民的水情结,我们将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