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1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船山创造性地诠释了张载关于“太虚”的观念,提出了“气”本体论,并以“气”本体作为其重新阐释儒学心性论的天道依据,全面阐发了“性”、“心”之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性情论,未发已发说,道心人心说等心性论各个层面的问题。船山对儒学心性论的解释,贯穿着“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以健顺五常之理融合于清通”的主题,突显了儒家传统性善论的主体性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圣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克服宋明理学自身的逻辑矛盾及其在精神气质上与儒门之正学的张力和偏差,以便回归儒门之正学,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至上地位。  相似文献   
3.
道家 (教 )一直都很注重对心性问题的研究。隋唐以降 ,道门中人对心性问题的阐述无不带有儒释之痕迹。宋明时期 ,心性问题的系统阐释是天师道徒发展天师道哲学的重中之重。作者分析了此时期天师道领袖人物的心性思想 ,并指出它们的儒释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认为语言是表达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存在虽无法直接观测 ,然而它却能被语言有形地、程度不同地反映出来。所有的自然语言 ,虽不乏共性 ,但由于思维的差异 ,使各自的句法结构、叙述过程产生差异。作为人类最大的两种语言 ,汉语和英语不仅反映了东方语言群和西方语言群在描述相同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相异特征 ,而且揭示了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基本差异。所以 ,研究英语汉语结构特征 ,对于进而探索不同的思维规律 ,乃至学习和研究英汉文化、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等 ,均有实际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和”思想源自于《中庸》,因其丰富的心性理论为宋代理学家所重视。北宋学者程颐从“已发未发”的视角对“中和”概念进行重组建构,将其抽象、提升为心性论的高度,并提出了“已发之后求中”的心性理论。而南宋学者李侗将程颐的“中和”概念进一步内化,提出了“未发之前求中”的心性理论,更加突出了“心”的作用。李侗对程颐“中和”思想的全新阐释,在宋代《中庸》的研究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7.
隋唐时代,儒佛道三教在相互斗争的同时又相互融合。它给儒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与观念。儒家道统与心性传统的重新树立,成为当时儒家兴起的重要成就与标志,同时,儒家还开始了从传统儒家资源寻找自身发展动力的成功尝试。这些说明,儒学在唐代的兴起,对佛教与道教的排斥和对佛教的吸收一样,都是儒家发展自身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中心性构建的角度出发,以藏东昌都市为案例,对“三区三州”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地区城市中心性的构建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人口流动性的聚集;二是中心服务优先于中心产业的发展;三是中心性在较短时间的构建和外力,尤其是行政力量的引导与培育紧密相关;四是当地的中心性体系对周边区域内其他城市中心性体系具有较高依赖性。这种政府引导和外力推动的中心性构建,对“三区三州”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在理论上也将有助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心性论,中国器乐的重点亦是心性论。以往对中国器乐的研究主要从音乐形态、功能及发展现状入手,而从音乐的本质——心性层面出发,从整体性特征、重人心而非琴器、内通之路等方面阐释中国器乐的演奏者如何习琴以及如何为人者十分鲜见。事实上,中国器乐把情感、意志、自由、道德、审美等"真善美"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来贯穿于古今,抓住了人的本质,这是中国"乐道"的真正智慧——让心灵去不断地追求、创造、超越,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0.
刘玒燕 《理论界》2013,(3):119-121
天台智顗与禅宗道信都将一行三昧纳入了自己的修行体系,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此,本文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文章先对智顗与道信的一行三昧法门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以此为基础对二者的一行三昧禅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同一来源的同一法门在不同的宗派体系中显示了不同的风格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