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忧患之作,他在后序中谈到现在的社会在他的心灵九境中,属于“由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其后果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本文引述马克斯.舍勒与福柯的相关论述以与唐君毅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以证明唐君毅“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是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而又严谨地展开论证过程,有立论,有驳论,有推理,有臆断,有演绎,有归纳,有想象,有虚构,有假设,有创制,有关联性思考,有研究性结论,有时甚至需要陈寅恪所说的“神游冥想”和“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实关系有如范缜在《神灭论》中阐释的形神关系,两相附丽,缺一不可。但在现今史学界“实”尚差强“虚”远不足的情况下,强调研究中“虚”的一面,加强学者形上功夫的自我训练,对提高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或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中韩关系亮点纷呈,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韩和APEC北京峰会的顺利召开,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韩关系和朝鲜半岛问题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积极探究中韩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动因,朝鲜能否"弃核",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中韩如何正确规避现存和未来发展中的"障碍性因素",把握两国关系良好的发展趋势。中韩关系之所以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心通意合"是前提和基石,"破浪前行"是关键,"行稳致远"是最终目标。为此,中国必须坚定立场,明确底线,确立危机管控机制;遵循规律,开拓创新,打造"命运共同体";关注美国,培育互信,构建互利双赢格局;发展自己,制定战略,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来寻求和维护良好的中韩关系继续发展的"行稳致远",这将对整个朝鲜半岛和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7.
李翱尝试取法佛老,以期在形上的方向上完善思孟的心性论,并由此成为宋学的远源.于是,在汉宋之争中,援佛入儒的李翱受到了阮元的批驳.李翱、阮元虽有共同的话语平台,但由于各自对思孟之心性论的定位不同,以致在解读儒家的性命观时,李翱以"心通"解经而发明"复性"说,阮元则认为应以"事解"注经而申明"节性"说.二人的不同解读,引发了一些关于经典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