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玮 《决策与信息》2005,(10):28-31
被人们称为“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权威专家”的温铁军,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文章中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这位经济学人。  相似文献   
2.
“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已亥杂诗》)。龚自珍这位给“天”诊病的晚清思想家,在道光时代,可能是看得最远的中国人。当满朝文武还沉浸在“超汉迈唐”的盛世幻想中,他已经看到了其中的腐败,大清帝国已像春天的橘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龚自珍位卑言轻,纵是忧国忧民,也都被认为是一个文人不得意的牢骚罢了。他悲怆地呼喊几声,应者寥寥:但他犀利的批判思想,恰如一道闪光,横空出世,仿佛给患病的帝国开出一剂猛药。这剂药能改变“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世局吗?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的基石,也是与发展、进步紧紧相连的基础意识。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5.
1903年,晚清帝国风雨飘摇,一个叫金天翮的男性知识分子,更准确地说是士大夫,写了一本《女界钟》的书,对女权问题做了最早的系统的论述,这大概是第一个着重从女人的方向去看世界的男人。那么这个男人看到了什么呢?他的结论是:男人没有解放,那么女人永远是男人的奴隶。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这里说的“男人”一词,可以替换成国家和民族。当然,在家国忧患、民族存亡以及现代性想象的宏大目标之下,女人解放是作为一个副题呈现出来的。在金天翮的新女性蓝图中,“红袖添香”与“思想发达”,“诞育佳儿”和“完全天赋之人”理所当然地交融在一起,“天赋”启蒙理念就这样奇怪地长在一个旧式男文人的心里。  相似文献   
6.
北宋名相韩琦在定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功绩卓著,对北宋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边陲重镇定州为帅的五年中,整顿军队,增强国防,为政爱民,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的拥戴,显现出他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史学家胡三省,一生坎坷,几经挫折,本着以史为鉴忧国忧民的热忱,许身史学,三十年如一日地校释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他“青衫不受折腰辱”的高尚人格;校注《通鉴》呕心沥血,体现了一代学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于靖园 《东西南北》2012,(17):22-24
他们原本生活于广义的体制内;他们的人生志向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在科层体系里谋求更高的职务;他们中的几位甚至在40岁左右已经官至司局级;他们经纶满腹、忧国忧民。但是1992年前后,他们选择离开体制。  相似文献   
9.
《凿泉浅说问答》围绕着"找泉建池"、"修渠引水"、"工程建设"等方面叙述说明,并且"问"得清楚,"答"得明白.只要有所用心,领会到位,严格按其计划行事,规范施工,一定可以确保工程质量.除去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表现出梁式堂先生为人处事与思想认识方面的人文精神:既有为抗旱寻找水源的艰苦卓绝,殚精竭虑,又有博大情怀的抒发与理想追求的矢志不移.  相似文献   
10.
徐樾诗歌反映政治时事,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大关注;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同时对统治阶级和残酷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人民前途的深刻思考,积极探索国家民族富强之路,热情描绘新生事物和祖国秀美山川,表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