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节妇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困境;二是时伤乱之作,反映明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其诗感情细腻,真挚沉郁。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是永恒的主题。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 )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意识在创作中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辨 ,阐明了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3.
陈子龙是明末词坛之首,他的词的内蕴超越了个体的悲欢,其词作中日暮途远的意象群与大量的落红如梦的残春意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有志之士的哀叹与追求,贯注着他对生命的痛苦深沉的思考和深广的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建琼 《河北学刊》2007,27(4):137-139
文学主题的特性常常是社会形态格式的表征,生意识是宋词的文学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时代的社会特性出发,本依词人心灵世界的构建来追溯宋词生意识的种种表现,寻找文学创作的根由以及作品和作家价值所在,为宋词的欣赏和文学的创作提供思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健民 《老友》2014,(11):6-8
正(一)陈奇涵,字圣涯,兴国县潋江镇坝南村人,1897年出生。1916年,他从赣州省立四中毕业,随后回乡办学,以"君子道不贫"为宗旨,创建"道学校",免费招收平民子弟,走"教育救国"之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陈奇涵南下广东,投笔从戎,考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1920年转入护国军第二讲武堂。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北伐及  相似文献   
6.
谭献与陈宧     
谭献作为陈宧的恩师,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其"生念乱"的创作理念;勤谨务实的行政作风;其爱国主义精神;其宽厚、廉洁、勤苦治学的美德。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8.
《离骚》题解,歧义颇多,自古至今主要有25种,可归为三大类。这些解说中,司马迁的"离"说涵盖面大,也最切题;汉代班固、王逸及今人黄灵庚等人的解说侧重于《离骚》之一部分;钱锺书从创作动机角度对《离骚》进行解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对技术的追问之中,海德格尔发现了技术之本质,他溯源而上寻得了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命运,此命运把人带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一味地去追逐、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从那里采取一切尺度。由于人被带到了上述这种可能性的边缘,人便从根本上受到了这种命运的危害。海德格尔说认为,如果命运以座架方式运作,那么命运就是最高的危险了。这种危急的情形着实让海德格尔深感虑,他深深地为此在而。  相似文献   
10.
"世"思想是王国维用来衡定境界高低深浅的主要标准,与衡定境界是否成立的"真"的思想,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思想之一。"世"直接承袭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艺的精髓,也切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人生体验。"生"重于"世",比较多地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文艺理论的某种偏离和深化。在这点上,也显示了"境界"说是中西文艺思想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