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你可否了解“河州花儿”的故乡花儿有多美?请听那一曲流传百年、高亢悠扬的经典曲令: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是容易摘时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这略带一丝伤感情怀,但简直足以穿越悠悠时空隧道、震撼思乡人心魄的乡音旋律常常萦绕于“花乡”出门人的心灵深处,触动着无数河州人心底那块最柔软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章中林 《老人世界》2014,(10):28-28
人总有一种念旧的情结。看着是在向前奔,其实眼睛老是喜欢往后寻。为生活奔波,客居异乡,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滋生出浓重的思乡愁绪。贾平凹曾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这话当时读并没有什么感受,而今再读,恍然发现它确实有道理。少时的岁月虽然随风而逝了,但是那舌尖上的味道却能唤醒那绵延不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月亮     
茹喜斌 《中华魂》2013,(18):44-45
李白那些大气磅礴的诗篇,总令我心神追远志向云霄。但我更欣赏他诗中的月亮。这或许缘于儿时就能吟诵的《静夜思》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洁朴素,粹出自然,犹同天簌云锦流泉飞歌,唱出思乡之浓浓深情,也绘就一轮华夏永恒的明月。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时的复杂的心态,即孤独、委顺和思乡。作者认为孤独,是白居易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拒斥,是精神家园的失落。委顺,就是委时顺命,顺其自然,是对于贬谪生活的主动应对。思乡,是对于故乡的热爱和向往,是对于精神家园的依归。  相似文献   
5.
黄河 《伴侣(A版)》2007,(12):44-45
一个卫校毕业的打工妹与"人民文学奖"的距离,似乎遥不可及。但在前不久,相貌平平、一身朴素穿着如邻家小保姆的郑小琼,却与诸位知名作家一起登上了这个文坛权威大奖的领奖台。继而,她的《铁》《黄麻岭》《人行天桥》等诗作在网上广为传播,并以嘉宾身份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一时间竟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坛超女"!  相似文献   
6.
思乡情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帐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8.
袁桷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山水田园诗较为出色,善于描摹事物,特别是声音,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9.
汉代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他们热爱故乡的山川草木与风土人情。富贵后他们会荣归故里,终老后希望回到故乡,安葬于故乡。汉人以赋颂赞家乡的山川、草木、物产、风俗,以杂传记述本地的名人佚事及地理风俗,以诗文抒发对故乡及亲朋的思念。他们还推荐乡人,模仿乡人的创作,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体进行创作,促进了地方文学创作的兴盛。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刘斧所著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高言》一篇反映了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游历和思乡主题。从中读者可感受到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特别是该篇传达的游历思乡主题,在古代游子思乡传统文化观念中颇为典型。五千年文化积淀,奠定了东方文明古国历史地位同时,也暗含封建传统文化积垢,遗憾的是如今学者更多青睐于传统文化精华,而对传统文化缺乏辨证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考证。本篇试图站在文化相对论视野上,借《高言》篇人物思乡情怀及其具体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尤其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客观省察和深刻反思,透过传统思乡文化观念迷雾,剖析其对于个体理性的钳制和羁绊。给予传统文化观念一个公正客观的历史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