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琼州学院学报》2020,(1):121-128
"恶妇"故事是宋朝妇女叙事的一种常见类型。所谓"恶妇"是男权话语者对妇女污名化的一种解释。宋朝"恶妇"与舅姑、丈夫、婢妾的冲突主要有三种:一是争夺家内控制权,二是实现对丈夫的情感独占,三是争夺公共事务参与权。恶名之下,隐含着宋朝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  相似文献   
2.
《快嘴李翠莲记》描写了青年女子李翠莲出嫁前后四天之内发生的事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集中反映了这个女子强烈而大胆的反叛,通过李翠莲的行为体现出了具有自主意识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反抗,以看似"恶妇"的表现体现出了实为"巧女"的内心。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存在大量的恶妇形象,这些形象因其模式化表现而具有了符号意义.恶妇形象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除了有其现实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处于现实困境中的杂剧作家需要她们作为一种思想载体来曲折反映社会混乱、自身价值跌落所带来的心灵痛苦,也显示了他们因社会地位下降而引起的心理弱化,以及虚幻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如同妇女在历史上所处的“者”的地位,在西方父权制文学中她只是一个被创造的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西方男性主义文本中所塑造的与淑女、“天使”相对立的恶妇、“女魔”形象,实质上远离了女性现实生存的本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以及隐含厌女症的男权主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5.
恶妇”和“妖妇”分别是中西文学中各具文化特色的邪恶妻子形象。这种创作认知的产生,既源于中西父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红颜祸水论”的共性认识,又源于各自不同的伦理文化价值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邪恶妻子形象的创作样态可以发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儒家伦理与宗教伦理在对待女性的统治上出现跨越时空的父权制话语共谋。在现代社会,这种权利话语共谋分别遭到中西不同文化视野下女权主义的批判。由此,邪恶妻子形象获得新的创作和解读,展现出中西女性共同的主体意识觉醒潮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