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626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288篇
社会学   8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丽杰 《理论界》2015,(1):46-49
雷锋的生命价值从历史、空间、境界三重维度上表现为延伸性、普遍性和超越性。雷锋的生命价值符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需要,即符合人的超越性的要求、符合群体共同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要求、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是对生命为什么有价值、生命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生命价值问题的直接解答。  相似文献   
2.
陆斐 《百色学院学报》2015,28(2):104-109
族谱是后代寻根认祖的依据,修谱建祠是为了提高、展示自己家族崛起、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为了提高宗族声誉和本族在周边社会空间中地位的现实需要。在周氏家族的宗谱祠志上,具有深层的文化边陲意蕴,从中可以看出昔日宗族组织的表现形态和族众的旺族意识,更是传统文化边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并接结构",体现族群文化基因的内部转型。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丝绸之路"腹地的新疆当代诗词,有着对开拓创业情怀的激情表达,对开放包容心态的形象再现,其深层彰显的正是丝路文化的意蕴。这种意蕴的浸染,增添了新疆当代诗词的厚重及其魅力,也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到励志与滋养作用。  相似文献   
4.
"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除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外,还通过舞者手臂、手腕、腰腹、身肢等不同力量、不同幅度的运动,使"袖"缭绕空际,变幻着无数的形态,其传情丰富、鲜明,超过了许多表情手段."袖"的徐缓、抑扬、飘忽、回旋所产生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之中,赋予"袖"舞以人文精神内涵和意蕴,展现了"袖"舞的魅力和光环.  相似文献   
5.
6.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蝃(虫东)"即彩虹.中国古人对其意蕴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原始神化、伦理德化、自然俗化和艺术诗化四个阶段.这一认知和接受过程表明人们对自然物的认识是和其时的思维意识、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石杰的短篇小说集《小村残照》从欲望的角度关注生活中的男男女女 ,欲望使之生命之船屡遭搁浅。石杰借他人欲望之苦抒写自己的孤独 ,她希望搁浅的生命之船能够超拔 ,她笔下的人物和她一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是中国士人心理—行为哲学的命题之一,也是士人内在价值取向与处世态度的外在表征。隐逸历经小隐、大隐到中隐的嬗变,三者有轩轾之别,高下之分。隐逸在其历时性演进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传统隐逸以道抗势的抗议精神,显示出隐逸精神化、世俗化的走向,反映了在世俗王权为代表的势统的挤压下士人持守的道统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