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5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志》一书虽然主要讨论的是人才的鉴识、选拔、使用等问题,但作者刘邵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才性问题多有精微的辨析,其中蕴含着尚"清"的审美观念,清气、清雅、清朗、清介、清节等概念分别对人的气、质、形、神、德等方面作了描述,在人物品鉴中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取向。梳理《人物志》中的"清"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才性论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品"理论是中古文论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之一.所谓"文品",既包括"品文",也包括"品人"."品文"即作品评析,是对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品人"则是作家评论,是对已有作家的艺术风格、创作经验与方法等的分析评价.这两个方面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古时期的"文品"理论是十分发达的,其典型代表是曹丕的作家论与钟嵘的作品论.中古时期"文品"理论的发展受儒家和道家的才性评析与人物品鉴思想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才性评析的开展与人物品鉴的盛行,对"文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孔孟到董仲舒所论的"智",都属于道德论范畴,即智德,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受其影响,东汉名士重智德,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智",其特征是:孝亲忠君;行"仁义",明是非;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知人、举贤,识善,荐善.汉魏之际,士人以智谋和才能定义"智",由重智德转向尚智能,其特征是:智为德之帅;激赏"识度";摒天命,骋智力.这一转向导致作为魏晋玄学主题之一的"才性四本"成为热议.才性四本论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和学术意义,而且开启了魏晋时期人文思潮中对人自身才能、价值的认识和把握的思想解放之门.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人之才性,各有长短。宋代司马光总结说:"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如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这是现代人才管理最基本的原则。那么,领导者如何用活人才呢?  相似文献   
5.
盛行于魏晋士大夫之间的“清谈”,与汉末“清议”并无先后的承继关系,人人清谈并且清谈易、老、庄的玄理,只是出于士子展现才性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正与两汉选举乡里路线的废弃、选举之权落于名士之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研读刘勰《文心雕龙》时的断想随笔。主要系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 ,尤其是文化思想界的一些较为流行的思潮和主张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问世 ,以及对书中的部份内容所起到的比较直接、重要的影响 ,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与感想  相似文献   
7.
嵇康虽重"越名教而任自然",但仍把忠信等德目作为道德教化的内容,并未否定道德本身.理论上"人性有昏明"、"世无自理之道"和实践上"计而后动"的特点,为教化设定了必要性."物至而不移者寡"和"不至而在用者众"的现实又赋予教化以可能性.作为道德实践主干的"心无措乎是非"、"行不违乎道"的操作方法则是精神的自足即"意足".为使"意足"在客观差别实存的现实中有效地运作,推重"遗贵"和"忘富"来实现内外的和谐,它缺乏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儒家往往把人性论作为构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前提。儒家人性论阐述了"天性""气性""才性""欲性""智性""善性""恶性""德性"等人性形态的内容、形式、功能和特点,其中儒家所说的"天性""气性""才性"对责任伦理具有引导性、推动性作用。"天性"决定了人挖掘人先天潜能、因材施教、尊重顺应人天性和合理开发人本能的责任。依据人的气性,儒家不仅提出了屏气出气、变化气质、修道教化等责任伦理要求,还指明了挖掘优良气质之性、注重社会环境熏习和培育高雅豪迈气质等责任内容。以孟荀为代表的儒家才性论,其宗旨均是引导人向善,确立趋善避恶的责任心,如果说孟子的才性论更为强调人行善的可能性,那么荀子的才性论则凸现人性趋善避恶的必要性,但它们共同为责任伦理建构提供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9.
历代对蔡邕的才性特征尤其是道德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模棱昭示蔡邕的行为对道德的体现包含向两种方向解释的可能。本文试图揭示蔡邕时才性问题中政治人物的道德素质的真实看法。  相似文献   
10.
"才性之辨"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不同时期人们对才、性以及才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与定位各异,才性之辨经历了由以性统才、注重人之德行到"唯才是举"、重视人之才智、彰显人之个性的发展过程。才性之辨的才性观、人物品鉴方法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影响深刻。刘勰品鉴文学的"体性"论、鉴赏文学的"六观"法、剖析文风的"八体"说,与才性之辨都存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